促进我省县域工业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建太原市委市直一支部委员、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副处长
孙临安反映: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步伐,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当地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促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共识。近年来,山西抓住中部崛起战略和部分市县比照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96个县(市)(以下统称“县域”)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壮大。2009年,县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00.2亿元,其中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230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69.3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1:58.8:32.2,和“十五”时期相比,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虽然我省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山西县域工业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上半阶段。以人均GDP变动判断。县域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以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判断。我省2009年制造业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24.9%,比全国低32.1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上半阶段。
当前山西省县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拉动动力不足,产业升级面临新的挑战。2009年,山西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随着总量的扩张,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投资项目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工业新增项目的投产和扩产。从产业方面看,山西县域工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为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和优化产能结构,关闭淘汰部分高耗能落后产能企业和设备在所难免。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科技含量较低,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问题凸显,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等多重压力。
二、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山西县域工业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数据显示,山西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省县域平均生产总值42.2亿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6.1%;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是全国平均值的79.3%。2009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269.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673.9亿元,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许多县靠“补贴财政”过日子。全省县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并且除煤炭及相关行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大部分行业都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山西县域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县城镇化率未达到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而且县域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还低约20个百分点,充分说明山西县域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城市集聚效应不强,城镇化进程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三、工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撑面比较单薄。山西县域工业多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主,工业结构偏重。以位居全国百强县之列的河津市为例,2009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88:99.12,全省为5:95,全国为28.6:71.4,重工业比重分别高于全省、全国4.12和27.7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产业主体主要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整体效益低。而且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大,一旦价格回落,能源主产区经济势必联动下滑,2009年,河津市工业增速由上年的4.9%下降为-3.8%,降幅达8.7个百分点就是明显例证。
四、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化水平差异明显。我国未来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而山西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区域,欠发达地区较少。工业发展较慢,就很难从实力上支持农村和农业。由于资源、基础、投入、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工业化进程差距明显,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和水平。2009年,工业增加值最大县襄垣(117.5亿元)是最小县永和(0.2亿元)的724倍;工业化率最高县柳林(84.0%)是最低县永和的19倍。同期,96个县(市)平均生产总值43.8亿元,有64个县未达到平均值,比2008年增加了3个,表明山西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而且绝对差异有扩大之势。
加快山西县域工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营造县域工业发展政策高地。县域发展落后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思想观念保守,竞争意识差,创新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之一。远至国家“三线建设”近至“中部崛起”战略,布局山西县域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很少,这里面有自身先天不足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有我们对国家战略策略的理解深度不够,等、要、靠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政府、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主体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创新工作,在争取政策、用活政策这两方面下功夫。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夯实县域工业发展基础。要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推动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域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实施政策招商,避免“口头支票或口头承诺”。要改变招商引资的方式,进行项目产业链招商,形成多个项目的高度集聚,形成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以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增长、以生产性项目促进县域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良好发展局面,增强县域工业发展后劲、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县域工业的跨跃式发展。
三、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作用,增强县域工业竞争力。根据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新动态和产业转移对园区条件的实际需求,在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形成灵活机动的承接态势。同时,要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大胆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煤炭的配套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发展特色煤化工业、新型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增大做强旗舰企业,增强县域工业综合竞争力。
四、加快城镇功能建设,改善县域发展环境和承载能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把发展城镇与发展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服务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承载能力,为县域工业创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辐射、带动力度,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共同发展。山西要全面实现工业化,关键在欠发达县域。大力推动欠发达县域的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重点扶持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转移,加大扶持力度,使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衔接。着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晋北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要力争取得新突破,支持山西中、南部县域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全省县域工业一体化进程。
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山西96个县(市)县情差异较大,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仅要“有中生有”,更要“无中生有”,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资源县要以煤炭整合为契机,发展煤炭工业配套工业和服务业,引导资源型企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旅游县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农业县要发展高效农业,形成特色产业链,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县要以园区为承载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做到一县一区或多区。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以县域工业化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使用,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实现以最少的经济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达到最大的工业总产出,形成以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竞争优势,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尽快把山西从能源重化工大省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强省,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贡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