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山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应在“特”字上下功夫
民建山西省委委员、忻州市人大常委 、民建忻州市委副主委 许中贤反映:山西虽然是一个农业小省,但农业特色显明,不仅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而且也是优质苹果、红枣、核桃等干鲜果的生产基地。山西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而且也是推动山西食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山西农业跨越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全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特色食品加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食品加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知名品牌“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的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不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经济总量看,山西最大的三家食品加工企业,汾酒集团、金泽和粟海销售收入与河南“双汇”、内蒙古“蒙牛”相比,差距较大。从法人单位食品加工业占全部工业法人单位的份额看:主营业务收入食品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利润总额食品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山西食品加工业加工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加工能力有限,精、深加工产品少。受食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的限制,目前,山西食品加工业还做不到对食物产品的应加尽加,还没有完全将山西有特色的食品,特别是小杂粮,全部转化为商品,实现特色食品的多样化、方便化和市场化。全省多数食品加工企业只能把食物产品经过简单加工就投放到市场,还没有能力开发出高营养、高附加值的主档食品,没有发挥出特色食品的“特”字来,没有从根本上提升终端食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三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特殊的地形、地貌制约了山西土地规模化经营,同时也决定了山西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也只能依靠分散性生产,但受市场供求、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和食品加工业企业很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针对山西食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今后一段时期内山西食品加工业要按照《山西省特色食品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的要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充分依靠山西特有的农产品资源,在全国打造特色食品加工优势,突出“特”字,逐步把食品加工业由分散加工引导到规模化加工,由部分加工拓宽到全面加工,由粗放加工提升到精深加工,通过抓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强引导,用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要根据山西特色食品生产地域的实际,科学规划,指导食品加工业按照地域分布合理、产品特色突出、行业重点明确、产业有聚群效应的方向发展,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积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切实改变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
二、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食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要积极构建全省食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整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力量,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积极搭建食品加工科技支撑体系。一是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构筑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业推广机构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二是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构筑以科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用好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筛选的成果,对适用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食品加工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全面提高食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
三、创新金融运营模式,营造食品加工业融资的良好平台。由于山西食品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固定资产投入所需资金量大,季节性购进原料需要的流动资金也多,因此必须通过聚合生产要素、多方筹资、信贷支持等方式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企业不仅要充分挖掘自身资金潜力,合理筹划资金用途,发挥可用资金的最大效益;政府部门也应出台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并搭建常态化的银企沟通平台,举办多形式、不同规模的政、银、企洽谈会,帮助食品加工业解决融资难的局面。
四、抓好特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夯实食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要根据山西农业区域布局和大同、晋中、运城、忻州等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一村一品”,提高特色农产品聚集度,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小杂粮生产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家庭经营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除要继续扩大己初具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外,如永济芦笋生产基地、临猗县庙上乡脆枣生产基地、运城市盐湖区韭菜种植基地、忻州忻府区的甜玉米基地等,还要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发展一批新的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围绕食品加工业的需要,发挥在行业状况调查、产业规划制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项目评估、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山西食品加工业的服务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鼓励同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组建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行业内部矛盾。各级政府要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功能,强化食品加工业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科技服务、信息传递、政策咨询、人员培训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公益性服务,以推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