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民建长治市委裴少泽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农村劳动力却日益老化和短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安全。
一、劳动力的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因素不可替代
俗化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经济再发展,科学技术再发达,机械化程度再高,农业生产永远也不可能离开劳动力,人的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还是无法替代的。
(一)机械化种植离不开劳动力
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一些农作物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但种植的都是大米、大豆、玉米等较简单种植方式的农作物,而且只能在面积较大、土地较平的平原地区进行,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的直接参与,机械需要人的操作,部分劳动也需要劳动力的直接参与。
(二)部分农作物不可能完全实现机械化
像有些农作物,如各种经济作物,各种果树、药材等作物,它们的生长周期很长,田间管理繁琐,劳动强度很大,而且是机械无法取代的,需要人的直接参与。
(三)部分耕地无法推行机械化大规模种植
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对土地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而在我国国土面积中,山地约占33%,丘陵约占10%,高原约占26%,平原约占12%,盆地约占19%,这就表明,我国很大一部分耕地多处于山地、高原这种地势当中,有很多山地、坡地、沟地等小块耕地和梯田,无法推行机械化大规模种植。
二、造成我国农村短缺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生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偏少,导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
“种地不如打工”这一观念普遍被农民认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种植小麦、玉米等普通农作用,每亩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而外出打工,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数字显于,农民工平均月收入2210元,打工年收入远大于在家种地已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种现实面前,我国农村大量农民加入进城打工的队伍,尤其是青壮年,这是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有6.7亿农业人口,但城市农民工达到2.6亿,而且这一数据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因升学或在外就业,大量农村青年从此不再归来。
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农村学生学校毕业后在外参加工作,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农村学生普遍把求学当成改变自己“农民”命运的唯一途径,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陆续有2亿多学生通过升学就业,农转非成为城镇户口。
(三)因年龄自然老化,农村劳动力自然老化和减少
因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劳动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老化和减少,农村这一现象更加突出。据调查了解,在我国农村参加种地的劳力年龄大都在50至65岁,而80后、90后的劳动力几乎没有,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五年、十年之后,我国农村将无任何劳动力可用。
三、造成的主要社会影响
(一)有地无人种,部分耕地被撂荒
在我国城市周边的耕地,由于农产口较容易进入市场,土地经济效益较高,耕地利用率较高,而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尤其是山地、坡地、沟地、丘陵等处的耕地,由于耕作较困难,效益低,农民不愿耕作,因此撂荒十分普遍。
(二)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由于劳动力的短缺,一是留守务农人员往往放弃较为繁重的农业生产项目,简单种植些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较为困难,即便简单的农业生产作业,也往往采取粗放式的耕作方法,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困难,农业生产模式有倒退趋势;二是由于留守务农人员劳龄化现象,多为五六十岁劳力,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不利于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长此以往,我国农业发展和产业化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三)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
由于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外了打工,导致农村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对我国农村青少年教育及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了严竣考验。
建议:
(一)区别性的出台农业优惠政策。对山区、丘陵、高原等自然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的农业生产加大补贴力度,出台更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吸引部分农民工,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工返乡种地,以保持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让不愿耕种或无人耕种的农民土地流转到愿意耕种的农民手里,也可以把每户较为分散、细碎的土地流转集中起来,便于实施大规模、统一化的种植,节约劳动力,更可以吸引农村企业家或致富带头人投资,进行产业化发展。
(三)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如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新模式,优化对耕地资源的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不论是在外就业,还是在当地谋职,都可以专心于所从事的职业,既能靠提高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又能获得高于自己种地的收益,实现农民劳务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双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