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关于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11-14 18:18:16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建运城市直一支部李鸿永反映: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源自前苏联时期实行的供给制,在公车制度建立的最初几十年里,车辆配备控制得较为严格。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平均每年约20%的速度飞速增长。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刺激了公车的消费能力,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也在20%以上。以目前中国现有125万个事业单位为基础,按照每单位两辆公车计,全国共有公车约250万辆,每辆车的司机、用油等费用每年约需610万元,仅此一项费用,就要花掉2000多亿元。

随着公务用车数量的日益增长,其弊端和社会矛盾也愈加突出:一是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平均在610万元左右,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除去公务活动外,领导和司机外出、接送子女、旅游等办私事也经常用公车。三是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四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随着群众民主监督意识的增强,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滥用公车现象、对于使用公车引发的偶然事件,往往很容易激发起群众的负面情绪,从而使独立的、单个的事件酝酿成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1994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办法和规定,在公务用车改革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然而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仍然还在原地踏步。从2012年度“三公”经费公示情况可以看出,预算执行超出预算的1.11亿元中,公车费用就超支了0.84亿,占超支部分的75%的比重,2013年的预算,则仅同比减少0.33亿元,这个数字只是公务接待费用减幅的一半。公车改革难,究其根源,就是难在缺乏公众强有力的监督、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严格的考评机制上。中共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处了一批违规违纪案件,严肃惩处了一批涉案人员,这就为加强公车管理、深化公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强劲的动力,鉴于此,建议:

1、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一是公开公务用车机关的人员、车辆编制、车辆数量、型号;二是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预算决算公开,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公务用车年度费用预算,严禁超预算支出;及时公开公务用车年度购置和运行费用,包括司机工资、车辆保养维修、燃油费、路桥费等详细开支情况。要像李克强总理指出的那样,“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三是统一公务用车机动车号牌,除车身有明显标志的执法车车外,其它公务车辆由全国发放带统一字母或汉字的车牌号,让广大群众一眼就可以识别公务用车和非公务用车,便于群众监督。

2、严格源头控制。审计、纪检监察机关对申报购置公务用车的单位,要抬高门槛,严格审核把关,对超编、超标车辆绝不审批,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总量。

3、统一集中管理。适时成立公车管理服务中心,把党政机关单位的公务用车全部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每部车辆都装备行车记录簿,要详细记录出车时间、公里数、地点和行程目的。部门管理人员须查阅行车记录簿的行车记录,并上报上级公车管理机关,防止公车私用。公车管理服务中心参照事业单位运行。

4、严格考评奖惩。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公务用车的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对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公车使用规定的单位负责人,严肃处理。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