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关于“生态立市”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10-25 21:50:59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建运城市新绛支部冯剑雄反映:“生态战略”已提出多年,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山西的发展因煤而兴,许多问题也因煤而生,按照目前的形势看,煤炭及钢铁行业将长期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由此所带来的转型难题、失业难题加上之前过于倚重煤炭经济所造成的环境负债,都将成为山西发展的掣肘。山西要改善政治生态、突破煤炭发展困局,必须把“生态战略”作为立省之策。运城市作为一个非资源型城市,更应顺应当前这样一个发展大势,理清并确立符合市域特点的新思路,以“生态立市”谋转型,走在全省经济新常态的前列。

    全国已有很多地方从发展绿色GDP中尝到了甜头。以浙江桐庐为例,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桐庐的生态环境曾一度恶化,2003年起,生态保护开始成为桐庐的工作重点,到了2011年,“环境立县”超越“工业强县”,跃升为桐庐发展的首要战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良好的生态成了桐庐最大优势,受益于此,桐庐迎来了产业和项目品质的升级,环境的改善直接推进了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仅今年上半年实现接待游客47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45.8亿元。所有这些变化,都极大促进了当地人居条件的显著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多年来,我们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推高GDP,但与此同时,这一发展方式造成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过度发展,也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环保不投入,医保就要投入更多”。被称为空气“国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20132017年,中国将投入1.7万亿元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而对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费用将更为庞大。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环境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应该是优先于GDP增长的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政府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首先应当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放心的生态环境。

    一、树立“生态三观”

    1、生态是资源的观念。资源,就是能带来效益的因素或条件,越是稀缺的资源价值就越高。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过去很多不能用的东西,如今都成了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比如像名人、典故、传说等文化元素。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严重的今天,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成本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不仅为转型发展提供环境要素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是一种高附加值的资源,越早开发收益越大。所以无论是从子孙后代考虑、从可持续发展考虑,还是从政策导向考虑,我们都必须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生态资源。

    2、生态是优势的观念。所谓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东西。生态商品将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在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地方突出环境招商、生态招商,中高端项目必然会优先选择在环境良好的地方落脚,而环境差的地方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3、生态是品牌的观念。一个地方优良的生态环境将给这个地方本身及其生产的产品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位和质量,从吃到用都要绿色的有机的,对商家来说,“绿色”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而这一切都要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没有这个环境,绿色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如果我们当地能打出、打响“天然氧吧”的招牌,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明确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生态立市”战略的本质是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道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使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成为运城最大、最突出的优势,将有利于发挥生态的品牌效应,提升运城的形象和吸引力,形成对项目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2、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这些年,运城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不高、产业层次低、结构不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逐步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至关重要,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

    3、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百姓的幸福感与GDP增长并不成绝对的正比关系,片面追求GDP,并不能直接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有利于提高全市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三、早行动早受益

    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的基本内涵之后,就要结合实际从准确定位、生态建设、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社会和人文环境等六个方面入手,把它变成可操作的东西。

    1、进行准确定位

    政府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农民种地是一个道理,大多数农民种地随大溜,人家种什么我也种什么,人家用农药化肥我也用农药化肥,现在反过来了,不打药的有机菜卖的就是贵。很多地方的发展过程也是一样,过去都搞拆旧城建新城,不顾环境承载力大搞水泥钢铁重化工,现在反过来了,古城保留最完整的,生态体系保护最好的地方都成了后起之秀,而那些跟风的大都后继乏力。县域经济说到底就是特色经济,我们现在要深入研究分析自己的区位条件,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当务之急,是对运城各县市的生态资源状况及开发价值做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并据此进行发展定位和路径选择。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制定一个路线图。在研究区位条件时,一定要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不可盲目趋同,尤其要避免以己之弱搏彼之强,比如说侯马要利用自己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中心,相邻的新绛县就配套发展轻工制造业,这样才能形成相互带动的效应,而不是相互削弱。

    2、搞好生态建设

    相对于工业而言,生态建设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届政府接力完成,所以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制度保障,确保决心不移、方向不改、力度不减。这里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在纵向和横向上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协调。搞生态建设,受很多体制机制因素制约,首先是“指挥棒”的问题,生态建设一方面投入大,另一方面必然会影响到GDP,所以要在多渠道争取生态补偿资金的同时,向上争取政策层面的支持,在对地方考核时把生态指标作为GDP的可替换指标,形成搞生态建设同样可以出政绩的共识;其次是“被污染”的问题,运城生态建设搞得再好,相邻地区如不控制污染,也会影响运城的建设效果。所以要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协调机制,以汾河治理为例,在汾河流经地域,每个乡镇长对辖区内的汾河水质直接负责,打破县域管辖限制,并将汾河水质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二是加强环境监测发布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在政府网开辟“生态环境”板块,作为相关信息的发布平台。严格按规程对全县工矿企业进行环评并在政府网公示,数据实时更新,对环评不达标企业征收生态补偿金。每天发布空气质量、PM值、汾河水质等主要的环境监测数据。建立便捷实用的举报渠道和举报奖励制度,要做到对每件举报都有落实、有反馈,并由举报人对处理结果参与评判。完善环境污染赔偿和追责机制,探索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环保局对社会直接负责,任何自然人或团体可以就环境污染事件向环保局提起公益诉讼并索赔,再由环保局向污染单位追责。鼓励民间成立环保组织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和保护。简单地说就是该公开的公开,该奖励的奖励,该担责的担责,理清各方关系,相互监督制约。

    三是建设项目要严格走程序。生态建设投入巨大,不允许失败,更不允许腐败。所以从论证、立项、招标、资金、建设、评审都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程序,确保立足实际,经得住考验,经得起质疑,不可一味求大求新求快,建设过程要公开透明,防止出现一言堂,不涉密的内容一律放在政府网公布。

    四是实施一批生态工程。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控制有机污染和地面水体污染,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水源。调整绿化树种,加大城镇道路两旁植树力度,优先栽种成本低、长势快、枝粗叶大的树种,提高林木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大力发掘保护利用好湿地等生态资源。

    五是创建环境优美的生态村。先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村(社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抓好供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积极鼓励绿色消费,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院落”、“绿色单位”创建活动。

    3、调整产业结构

    明晰生态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自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对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调控力度不断加强。运城在这轮调控中应该是有所触动的,我们要尽早谋划好新出路,简单说就是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对于钢铁、水泥、煤化工产业要控制生产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新引进项目的层次,下力气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教育、旅游、机械、工艺品、新型建筑材料等低碳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4、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农业不仅是农民致富的主业、加工业发展的依托,而且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起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对基本农田环境、空气、水质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目标,全面推广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农业源污染,不断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壮大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培育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和生态林,扩大农业招商引资,探索发展好农庄经济,培育集农耕文化、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生态养生园。总之,要摆出一个全面创建“生态城市”的姿态,吸引各类生物产业和合作试验项目,找准专家,选好带头人,把钱花对地方,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5、发展生态旅游业

    所有地方都花了血本挖掘旅游资源,有的门庭若市,有的却门可罗雀,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体验的旅游项目才会有市场价值。生态环境良好,游客才会有兴致去玩去吃去体验,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养生消费需求,给生态游带来了巨大商机,进而可以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要发展生态游,首先要科学编制一个总体规划,然后搞好特色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具体运作中,西湖模式值得借鉴,与其把住门收费,不如敞开门迎客,有了人气,自然就会有财气。

    6、优化社会和人文生态环境

    以生态建设谋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建立一个专家咨询系统,从实际出发,设计制定一系列生态建设机制、投融资机制、财政扶持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和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立市工作。环境执法和宣传教化,一个硬,一个软,必须“软硬”兼施,光有硬的解决不了认识问题,光靠软的“生态立市”就是一句空话。在全市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发动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禁烟运动,形成健康文明的婚丧嫁娶风俗等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素养,为生态立市提供内在动力。

    促进发展是政府的责任,保护好生态环境更是政府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绿色发展之路就在脚下,我相信,通过坚定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我们会把运城建设成为一个晋陕豫黄金三角洲的发展“绿洲”,总有一天,河东人会以生活在一个河中有鱼、空气清新、平安幸福的地方而感到自豪,希望这一天不要太远。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