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关于公共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11-20 17:18:21 浏览次数: 【字体:

    长治民建会员黄俊霞,长治民建会员、长治郊区政协常委、高级审计师张政斌反映: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对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继续留在农村生产和生活,因此一些教育问题在一些农村学校暴露的更加明显。主要有:

    1、农村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父爱母爱缺失现象。原因有:一是因学校大量撤并,有的乡镇只留了一所寄宿制小学,校内孩子小小年纪离开“家庭”。二是农民外出打工,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爱母爱的关照,为以后人格塑造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衍生出来家长为孩子陪读而耽误农事生产、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等等的后续问题。

    2、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原因有,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再加上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子女转学到县城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农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二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

    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小学的教师有两类,一是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这部分人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他们仅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二类是近年来县里招聘的,这部分虽然也接受过教师专业培训,但正规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的为数不多。

    4、教师队伍中出现人才“留不住”的现象,有文凭、有经验、有学识的好教师,目前大多调往县城、乡镇中心学校或初中,愿意留下来的寥寥无几。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现有教师不甘心留下来。二是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教师晋升,面对农村学校好生源流失和基础教学资源的落后,现有教师不可能留下来。三是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幸福感普遍低于成市,现有教师不乐意留下来。四是现在步入工作岗位的属于80后、90后的年青人,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无法留住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青人。五是因为上述原因而导致农村老师考虑到自己子女未来发展问题而更愿意选择到对自己子女未来发展有利的地方工作。

    5、教学科研流于形式,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育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陷入“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潭,从而导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是为了应付检查。

    针对上述问题,“十二五”规划明确: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为非城市人口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多管齐下:

    1、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基础教育资源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子弟接受更好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提供物质支持,让农民不出家门能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幸福感。

    2、为吸引更多高学历教师落户偏远山区,特别是贫困老区,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在教师待遇上,除制定常态化的阶梯式津贴制度和特殊的职称晋升制度之外,还要制定精神和物质上的特殊回报政策,以保证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绝对和相对工资待遇,绝对不能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相应岗位教师的待遇水平,为优秀教师扎根山区、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每年暑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正规师范类院校进行轮训,并发放交通补助。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这些学生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以此提高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为优秀教师扎根山区、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提供长远政策保障。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