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当前扶贫救助工作应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1-12 12:39:43 浏览次数: 【字体:

省政协社情民意特约委员、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忻州市委专职副主委许中贤反映:山西是一个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的欠发达省份,全省119个县(市、区)58个是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5个。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山西贫困地区的发展历来给予高度重视,一直采取社会救济、生产救灾等措施,关心和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扶贫力度,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扶贫移民、培训转移为重点,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2004-2013年十年间,3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投入的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累计达142.68亿元。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与全省农民纯收入同步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扶贫救助工作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问题。

1、信贷扶贫资金门槛高。金融部门受以前扶持产业回收资金困难的影响而抬高贷款门槛,致使扶贫项目难以得到信贷扶贫资金的及时有效支持,使得农户产业发展步履艰难。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户从事加工业的家庭,前期在政府的帮助下投入大量资金扩建了厂房,但由于后期贷款无果,使新建的厂房不能正常投入使用。

2、扶贫资金发放标准低。低保覆盖面窄,低保金发放标准偏低。如静乐县农村人口13.8万人,而全县农村享受低保的1.13万人,低保率仅为8.1%。目前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发放150元,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这些资金已不能保障部分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虽然一些临时救助能够起到缓解贫困人口生活困难,但由于救助资金有限,对于低保户和贫困边缘群体来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够。如平顺县杏城村建一套砖混结构房屋,少则68万元,多则1318万元,而危房补贴仅有12万元,部分贫困户因缺钱而无力搬迁,仍居住在危房中。

3、产业化扶贫项目难以实施。产业化项目扶持原则是农户必须有产业,富裕农户有产业但不能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少,绝大多数贫困户、低收入户没有产业,也得不到产业项目扶持。

4、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近几年,人社部门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水平明显提高,但个别地方技能培训流于形式,技术员在村里讲讲课,发发宣传资料,没有真正使被培训对象掌握就业的实用技能,导致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5、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特别是偏远山村,长期以来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导经济。农产品结构没有跳出初级生产范围,基本没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十分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扶贫救助进程;村集体经济薄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积累很少,有的村多数农户未参加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拓宽扶贫救助资金渠道。一是建议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扶贫基金使用,建立健全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有效利用非农经济反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三是扶持民间互助组织,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扶贫事业;四是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防范和避免扶贫项目资金挪作他用;五是对有创业意向的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扶贫担保贷款,扶持其返乡创业。

2、技能培训要讲求实效。点对点专项培训,不搞“千人一面”。在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上要因人而异,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来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本领。一是要对有条件输出劳动力的贫困户,免费进行技能培训,积极推荐就业;二是对具备条件发展种、养、加产业的贫困户,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免费培训班,让农民真正掌握标准化种养技术,扶持其发展项目;三是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输送其子女就读免费技工职业学校,保障贫困户子女完成学业,从智力上真正脱贫,为今后就业脱贫打好基础。

3、拓宽增收途径。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多业并举,拓宽村民增收途径。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等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整村推进中应确保资金用于扶贫重点产业项目。二是帮助贫困户选准发展项目,开辟致富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发展经济,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活力。

4、抓龙头企业发展。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使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与企业联姻,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信心和市场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五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