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基层信用社服务农民增收的建议
忻州市政协委员刘彩玲反映: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农村金融要强化为“三农”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如何服务好“三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富裕和繁荣,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关键任务。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的要求,也是基层金融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基层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增收进程中,现有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结算网络,与农民增收需求还存在着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服务模式简单。金融服务创新被动多、主动少,模仿多、独创少,缺乏结合农村地区特点、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无法提供金融投资理财、农业大户财务顾问等多种金融服务。此外,对于假币识别、贷款抵(质)押、信用卡使用、电子汇兑等金融知识的宣传也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资金以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信贷资金供求失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的发展较多依赖于资金的支持。但是,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业等金融部门外流入城市和非农领域,这些资金的流走,弱化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持遇到严重障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有限,农村信贷满足率不高,资金供需失衡现象严峻,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存多贷少”,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城市、优质民企群体,向大户倾斜,对众多农户的信贷需求重视不够,支农品种匮乏,在农业科技开发、种植、养殖业及城镇化建设贷款等方面开发的较少,不能满足农户信贷资金的需求。
三、信贷权限逐渐弱化。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已从农村市场退出,金融机构在农村机构放款权限也逐渐变小,贷款审批权限逐步上收集中于上级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审批、审核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农村信贷支持能力。而且审批环节过多、手续过于繁杂,也丧失了农户取得贷款的时效性。目前,尽管农村金融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农民贷款难、农村信贷资供给萎缩、信贷权限弱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四、信贷风险难以防范。农户贷款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一方面农户对贷款需求的频率高、数量少,这种用款特点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而且,农村贷款户提供的抵押品,一般价值不大,诸如两证不齐全的房屋、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等等,其变现能力不高。一旦发生逾期不归还贷款现象,农村信用社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农村贷款规模小,基层金融机构难以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来采集所需要的相关参考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支持。基层金融机构对农民的信贷支持成本太高,分散风险的机制也不健全,使得基层金融机构存在后顾之忧,往往不太乐意贷款给农民,为他们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为此建议:
一、创新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经营实际,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把服务对象从传统农业转移到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产业并存的格局上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涉农企业和小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同时,重点加大对贫困户、温饱户、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并针对广大农民合理的资金和服务需求,量体裁衣,根据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
二、创新服务内容。为切实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应在授权授信额度上,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授信额度,对个体大户、小企业在一次性办理担保手续的基础上颁发贷款证给予授信,对运转良好的黄金客户还可发放一定比例的短期信用贷款。在贷款的期限上,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观念,根据借款人的实际生产经营周期和还贷能力合理确定期限,适当增加跨年度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订立分期还款和分期结息合同。在贷款利率上,根据不同的产业、不同的项目效益、不同借款人的状况实行差别浮动利率。
三、创新服务范围。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使用范围。从生产经营推广到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大扶贫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及城乡居民生活、助学、建房、买车等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探索农户小额信用与农户联保结合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企业与个人联保贷款等新品种;积极拓展保管箱、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中间业务。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主动为劳务输出提供便利,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理人队伍,大力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大力发展经济能人,形成“公司+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四、改进工作作风。各基层金融机构人员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社会资金状况、经济运行质态。改变等客上门的旧观念,走村串户、背包上门为农民办理存贷款业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户,及时满足其合理的借款需求,力争做到“农民走到那里,农村信用社就服务到那里”,积极延伸实际服务效能,以优质的服务塑造农村信用社良好形象,并通过信用村(镇)的创建,加强信用生态环境建设,倡导诚实守信社会风气。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