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农村义务教育陷入生存危机——孩子随打工父母流向城市 农村学校遇生源危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4-11 22:00:21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建长治市会员田小龙反映: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加上计划生育政策所引起的适龄学生数量减少,于是让不少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学陷入生存危机,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办学质量不断下滑,教师越来越消沉,循环往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如在山西省潞城市辛安泉镇古城村小学,全校只有一名教师在向一名学生授课,像这样的情况,在其他乡村也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在辛安泉镇,小学班级学生数少于50人的占到90%以上,有些年级甚至出现没有学生的现象。在外出务工人员多的乡镇,生源大幅度减少,班额逐年萎缩的情况更为明显。以前在村头村尾都能看到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的情景,现在则难得一见。辛安泉镇实有人口14千余人,但是由于当地是山西省水源保护地,没有工矿企业,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有些父母外出时也将子女带走,导致学生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学校生源流失。此外,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师资结构不合理,一人教几门课程的“包课”现象很普遍。在走访的农村学校中,教师年龄普遍都在50岁以上,以“民转公”教师为主,多已临近退休,而年轻教师又多在30岁以下,流动性很强,老教师退休了,年轻教师又留不住,新教师招不来,因此还面临着“有校无师”的尴尬局面。

    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关注农村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工作。

    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国家教育部门在指导工作时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撤”与“不准撤”都不要搞一刀切,而应遵循各地农村人口增减的自然规律,遵循老百姓的意愿,及时、合理地调整村小的布局。对于规模较大的、有稳定生源的学校,应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对于规模较小的、办学条件差、生源流失严重的学校,可在征得老百姓同意的基础上,动员学生转至条件更好的乡镇中心校就读,并给予转校家庭一定资金上的补贴;对于那些已因各种原因被撤并,但现在群众又有教育需求,又有了生源的村小,可组织实施重新恢复。

    二、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学校数量多且分散,要让每个学校都实施标准化,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来说难度太大,成本高,效果还不一定好。因此,应当集中力量办好每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心校,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容量,提高标准。

    三、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当前农村孩子进城,不用再交学费,打工父母目睹城市优质教育,促使他们将孩子争相送进城里学校,助推了农村生源向城市流动。如果城乡教育能够统筹资源、缩小差距,如果城乡教师能够有序流动,势必将遏制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城里教师流向农村,优质师资得以共享;农村教师流向城里,教师素质大幅提升,双向流动的结果,促使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均衡发展。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