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危机
民建运城市直支部副主委朱正清反映:近年来,留守儿童自杀的案例为数不少,这种现象的背后,暴露出这个群体存在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心理疾患,轻则孤独、自责、过敏等,重则表现出自残、自杀乃至暴力等倾向。而对于留守儿童,政府和社会之前更多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在心理层面的解决办法并不多。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陷入严重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并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甚至连基本的认识都非常缺乏。
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剥夺。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最多的是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少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相对于其他儿童,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得到的关爱太少,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不够诚实、爱撒谎,随意性强,沉迷于网络,对公物不爱护,损毁公物现象比较严重。严重者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监护人只在生活上照顾留守儿童,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留守儿童多是由祖父母或亲戚代管,这些人大多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多对孩子采取溺爱或者少管、不管的态度。一些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另外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三是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防护能力弱,监护人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而儿童时期受到的伤害会成为阴影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成长。
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如果无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从而使社会陷入大量的“无因由对立”和矛盾冲突的漩涡中,这将是现代化和城市化不堪承受之重。
因此建议:
1.对各地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专门的心理健康普查。对于查出存在心理危机和疾患的留守儿童,政府制定专门的心理援助计划,投入专门资金和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农村学校和公共卫生部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长效机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基础上,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把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生、学校评价体系,真正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行政村级应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政府牵头,村集体提供场地,政府、社会投资,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提供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活动。聘任农村热心人生担任留守儿童“协管员”,承担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日常管理和留守儿童走访、交流、联系职责。
4. 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 ”的方式,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扶贫、助学等帮扶对子,改善其生活水平和学习成长环境。民政部门牵头,引导社会力量、志愿者组织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健全法律,保障留守儿童和志愿者合法权利,保护爱心延续。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