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关于“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实施的几点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4-15 20:27:56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建晋城市委副主委冯德强反映: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透露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其中第十六条对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意见》要求: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鼓励社会参与,放宽市场准入,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从历史发展看,土地私有制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多采用街区制。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多以封闭式为主,从新中国成立后首度各单位“圈大院”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起封闭小区,导致城市路网主干道越修越宽、微循环却堵住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实施街区制,提高路网密度,打通城市 “毛细血管”,势在必行。

街区制作为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紧密结合,不设围墙。优点是增加了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组织商业网点,激活街道魅力和活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居住区的噪音干扰将增加、安全有隐患等问题。

为进一步优化街区路网结构,针对街区制优缺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实际情况,政府制定具体的街区制实施办法,率先推广新建住宅小区实行街区制,积累一定经验后逐步向存量小区推广。规划部门按照小区的规模、用地等制定出新建街区制小区的规划、设计指导细则;街道社区、物业等相关部门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对新建小区的管理力度。

二、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制定相关奖励措施,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有计划、分批次逐步打开。可先从机关事业单位大院及政府部门领导集中居住的住宅小区和管理比较规范的住宅小区开始实施,逐步拓展开放小区范围。如果街区向机动交通开放困难较大时,可优先对公交、自行车、步行交通开放,以此引导绿色出行。另外也可以分区域开放,把小区和外界主干道密切相通的主要道路打开,小区内部业主主要的生活区域可继续私密封闭。

三、坚持规划先行,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中。由政府牵头,组织交通、规划、建设等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道路网络功能,强化“微循环”路网系统,提升支路网密度和连通性,做到层次分明,衔接合理。

四、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等规模较大的公共空间里的道路,通过加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方式,既确保原有人行道功能不受影响,同时道路又对外开放。

五、结合公安天网工程建设,积极构筑动态化、信息化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防控全覆盖。坚持把警力沉到街区,探索建立警民联巡、街区联防、单位联防、商铺联防、物业联防等治保群防新模式,发挥公安民警、物业保安以及治安志愿者的力量,开展日常驻街巡查互动,形成治安巡查的常态化、规范化。

六、综合利用网站、微信、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大家加对开放街区的认识。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