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方式的三点建议
民建会员、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博士郭立平反映:政府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财政)出资,吸引社会资本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其宗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克服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引导、扶持、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2016年,全国政府引导基金在设立数量和总目标规模上均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成立901支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达2.4万亿元,目标规模达百亿以上引导基金中,国家级5支,省级8支,市级17支,区县级7支。各级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主要投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TMT(科技、媒体与电信)等方向,在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实现政府经济发展目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多数引导基金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亟需改善的地方,目前主要表现为:
1.专业化管理欠缺。多数引导基金都成立了独立的事业法人主体或管理公司,但管理团队成员主要由财政部门人员兼职,部分通过市场化招募的管理团队多为投资经验不足、募资能力较弱的新公司,一套人马“多地申请、多地管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在团队管理行政化和市场化模式并存、市场招募缺乏有效机制和难以招募到符合要求的团队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寻租行为,严重影响引导基金专业化水平。
2.引导作用发挥不足。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保守投资,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另一方面,由于优质项目缺乏、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政府引导基金或因未吸引到社会资本无法按期设立,或因投资动力不足、效率不高而结存较多资金。这种情况下,政府资金安全有余,但未充分发挥引导基金应有产业引导、扶持作用。
3.投后管理效率较低。多数引导基金绩效考核意识普遍薄弱,未将基金投资“投前、投中、投后”合理分工,多将精力集中在“投前”,对项目基金投资运行情况、投后服务管理关注不足,投前、投后环节相互掣肘,投后管理不力严重影响投前管理效率,使得向引导基金管理团队报送申请材料这一基本过程都耗时耗力,影响基金运作效率。
为此建议:
1.尽快完善引导基金专业化管理制度体系。采取市场化激励机制,鼓励管理团队成员彻底脱离原行政岗位,通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的市场化方式招募专业人才,并适度探讨管理团队持股等激励措施。
2.合理控制引导基金规模与投向。真正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产业引导作用,特别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政策目标,合理分配基金投向和规模,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政府引导的优质项目、优质企业和投资热点,完善当地产业结构。
3.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投后管理系统。适时启动引导基金绩效考核工作,引入专业投后管理系统,探讨“投前、投中、投后”管理分离制度,通过投后的优质服务,使得基金工作重心转向优质资源开发和对接,整体提高基金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