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密切关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忻州市政协委员、民建忻州市委委员、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爱珍反映: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从深度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明确重点、作出部署,提出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条要求,为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实践路径。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在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围绕精准扶贫方略,创新扶贫机制,扎实有序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但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一、扶贫对象精准识别难。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当前,除绝对贫困人口和低保户、五保户易识别外,大多数群众很难准确确定是否贫困。一是贫困户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扶贫对象难以界定。二是一些农村在贫困户建档立卡时未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导致精准扶贫数据不精准;三是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动态现象,很难精准确定。四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
二、致贫返贫情况复杂。一是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纷纷向外地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贫困人口大都素质较低,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帮扶期间已经脱贫,但帮扶期过后家庭又再次返贫,将如何帮扶等问题,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
三、项目扶贫资金整合难。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地方财政的专项扶贫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不利于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三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农村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涉及扶贫、发改、住建、交通、水利、文体、卫生、电业等部门,虽然得到地方有关部门的一些扶贫资金,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到项目的精准实施。
为此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做到对象精准,目标到村到户,确保如期稳定脱贫。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扶真贫”“扶准贫”,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多措并举实现精准扶贫施策。一是通过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通过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进行资助。三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四是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五是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
三、因村派人精准结对帮扶到村到户。通过机关单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各帮扶单位要以扶贫助困工作为总抓手,在充分掌握扶贫村基本情况、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建议采取“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思路,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坚持和完善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工作,在选派入乡驻村干部时,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强化用人导向,更好地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人才支撑。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