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生:关于通过立法确定太原市城建长期发展指导法规的建议
民建山西省委经济委员会委员 胡新生反映:中共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有关“把太原市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城市目标定位和“把太原建设成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省会功能定位,包括有关“要把太原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名城”的愿景构想和由市政府提出的 “改造一个旧城、建设一个新城、发掘一个古城”的“三城联动”布局安排,特别是已经编制完成的《近期总体规划》和《2007——2020总体规划》等,是建国以来太原市首次大规模系统性城建规划。尽管还需修改充实和完善,但从总体上讲,不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符合太原市经济地理和资源禀赋实际,有胸襟,有魄力、有眼光,有水平。特别是其整体思路上,布局清晰,结构严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系统描绘出了太原市美好明天的绚丽画卷,实乃太原悠久城建史上的划时代成果。对此,我们完全赞成,十分赞赏,并且认为:上述规划目标不仅是本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实现“十一五”期间太原城建工作的指导纲要,而且更应成为太原城市建设工作长期发展的指导纲要。
为此建议:本届人大应尽快组织专门机构,立足于长期发展理念,深入完善有关内容,把上述“城市目标定位、省会功能定位”和“三城联动”发展思路指导下的《太原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系统整编成为足可规范政府行为的《太原城市建设长期发展指导纲要》(建议名称),审议并将其确定为太原市城市建设的长期指导法规。这样的好处:
一、解决“一任领导一个样”的“城建失控”现象
纵观太原市建国以来城建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喜忧参半,得失交织。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规划无定制,一任一个样。仔细想想,我们几十年反复拆改的代价到底多大?巨大的社会成本浪费到底多少?用太原多数老百姓的话讲:“一人来了一个样,改来改去差不多,咋能连个长远的打算(规划)都没有”?本届政府如果仅仅考虑任期规划而不研究长远发展,势必重犯“朝令夕改”的错误。
二、解决千年古城“没文化” 新区旧城难分辨问题
特别感受深切的,是南部新区并没多少“时代生机”,唯靠其吸引世界的古城缩影反而日渐稀少。已近60年的旧城改造,越改越少了自己特色,历届政协委员特别是社会各界十分强烈的反映始终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更有甚者,至今还有毁灭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街区现象持续发生(如:正以“棚户区改造”为名拟在上马街桥头街五一路口兴建的36层以上成片制所谓“华府五一小区”)。商业格局基本看不出“规划”痕迹,基建项目依然是“见缝插针”,众多“名胜古迹”周边环境治理无序,老字号企业所剩寥寥无几,历史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其旅游城市的称谓及不吻合。2500年太原城市特色到哪里去看?
三、有利于太原市的“城市目标定位、省会功能定位”和“三城联动”发展思路的落实
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城市经营现状,哪一个繁华城市不以悠久为荣,不以文化著称,不以特色获利,不以规范引人?而类似太原这样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且在几平方公里范围就拥有诸多文物的城市又有多少?为何我们拥有宝藏却无力发掘,甚至仍在“现代派”和“复古派”的城建标准上争论不休?一句话,经营城市需要特色的意识没有到位,名城打造需要文化符号的概念没有形成,破坏古城格局的后果无“法”追究。“三城联动战略”涉及方方面面,开发建设的历史周期很长,特别是本届政府的任期有限,受实际条件和综合能力制约,以及转型期间不可能短期完善等实际情况,很有必要将其确立为地方法规,不要让其兴于一时,不要让本届市委和市政府确定的《指导纲要》中途走样,半路夭折。
究其上述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深层原因:
一、历史原因,闭关锁国的计划体制封闭了我们的思维;
二、客观原因,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认识水平、经营能力、知识结构等“无知”所至;
三、主观原因,我们革新制弊勇于人先的创新环境不好。核心概念是制衡机制上的政府行为没有法规约束!归根到底,一个百万人口之多的特大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相对不变”的建设蓝图。
太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积淀深厚的人文资源,具备“世界级特色文化名城”的开发潜力与可能。新一届中共市委领导集体确定的“目标、功能和战略”规划体系,不但源于纵向深层的历史性思考,而且还有现实可行的体系支撑,既对未来作出了科学持久的布局和安排,更为太原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长期稳步发展的宏伟蓝图。应该成为指导今后长期城建工作的指导纲领。太原的城建和规划再也不要“反复折腾”了。
为此建议:本届人大应尽快组织专门机构,立足于长期发展理念,深入完善有关内容,把上述“城市目标定位、省会功能定位”和“三城联动”发展思路指导下的《太原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系统整编成为足可规范政府行为的《太原城市建设长期发展指导纲要》(建议名称),审议并将其确定为太原市城市建设的长期指导法规。这样的好处:
一、解决“一任领导一个样”的“城建失控”现象
纵观太原市建国以来城建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喜忧参半,得失交织。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规划无定制,一任一个样。仔细想想,我们几十年反复拆改的代价到底多大?巨大的社会成本浪费到底多少?用太原多数老百姓的话讲:“一人来了一个样,改来改去差不多,咋能连个长远的打算(规划)都没有”?本届政府如果仅仅考虑任期规划而不研究长远发展,势必重犯“朝令夕改”的错误。
二、解决千年古城“没文化” 新区旧城难分辨问题
特别感受深切的,是南部新区并没多少“时代生机”,唯靠其吸引世界的古城缩影反而日渐稀少。已近60年的旧城改造,越改越少了自己特色,历届政协委员特别是社会各界十分强烈的反映始终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更有甚者,至今还有毁灭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街区现象持续发生(如:正以“棚户区改造”为名拟在上马街桥头街五一路口兴建的36层以上成片制所谓“华府五一小区”)。商业格局基本看不出“规划”痕迹,基建项目依然是“见缝插针”,众多“名胜古迹”周边环境治理无序,老字号企业所剩寥寥无几,历史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其旅游城市的称谓及不吻合。2500年太原城市特色到哪里去看?
三、有利于太原市的“城市目标定位、省会功能定位”和“三城联动”发展思路的落实
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城市经营现状,哪一个繁华城市不以悠久为荣,不以文化著称,不以特色获利,不以规范引人?而类似太原这样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且在几平方公里范围就拥有诸多文物的城市又有多少?为何我们拥有宝藏却无力发掘,甚至仍在“现代派”和“复古派”的城建标准上争论不休?一句话,经营城市需要特色的意识没有到位,名城打造需要文化符号的概念没有形成,破坏古城格局的后果无“法”追究。“三城联动战略”涉及方方面面,开发建设的历史周期很长,特别是本届政府的任期有限,受实际条件和综合能力制约,以及转型期间不可能短期完善等实际情况,很有必要将其确立为地方法规,不要让其兴于一时,不要让本届市委和市政府确定的《指导纲要》中途走样,半路夭折。
究其上述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深层原因:
一、历史原因,闭关锁国的计划体制封闭了我们的思维;
二、客观原因,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认识水平、经营能力、知识结构等“无知”所至;
三、主观原因,我们革新制弊勇于人先的创新环境不好。核心概念是制衡机制上的政府行为没有法规约束!归根到底,一个百万人口之多的特大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相对不变”的建设蓝图。
太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积淀深厚的人文资源,具备“世界级特色文化名城”的开发潜力与可能。新一届中共市委领导集体确定的“目标、功能和战略”规划体系,不但源于纵向深层的历史性思考,而且还有现实可行的体系支撑,既对未来作出了科学持久的布局和安排,更为太原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长期稳步发展的宏伟蓝图。应该成为指导今后长期城建工作的指导纲领。太原的城建和规划再也不要“反复折腾”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