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光:山西芦笋产业近年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民建运城市委、稷山支部 赵建光反映:最近半个月来,《山西商报》以很大的篇幅、很强烈的责任心,为寻求山西省的芦笋产业发展出路,极为震撼地进行“鼓与呼”。这在2009年的山西省媒体当中,是不多见的。它给种植芦笋的农民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农民记住了“兴商惠民、影响山西”的《山西商报》。从2009年4月份以来的这三个月中,山西省的芦笋销售问题凸显。
一、山西省的芦笋销售问题并不是指“山西省的芦笋卖不出去”,而是指“山西省的芦笋卖出去时的价格很低,甚至低于芦笋种植者的成本”。其实,山西省的芦笋卖的很火爆,有多少就收购多少;关键是芦笋的田间收购价低于种植者的成本了,这就是山西省在2009年凸显的影响芦笋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
二、困扰山西省芦笋种植者的另一个问题是芦笋的亩产量超低,这是影响芦笋种植者实际收入的一个根本问题。
针对山西省芦笋产业在2009年出现的两个问题:一是收购价低于成本价,二是实际产量大大低于理论产量。我做为山西省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以自己7年来亲身推广芦笋的经历,剖析山西省芦笋产业的发展出路“困难在哪里、希望在哪里”?
一、芦笋在推广种植的前期困难很多,起点却不高。从2002年至今已经7年有余,截至目前山西省虽然是芦笋种植大省,但是山西省还没有繁育出一粒芦笋种子,可见我们在2002年那时决定种植芦笋后,面对芦笋种子的市场混乱局面,我们农民的困惑有多大、多严重。2002年每磅芦笋种子的售价:劣质种子售价是150元,优质杂交种子国产的售价是1200元,优质杂交种子进口的是2000多元。我们给农民推荐购买的芦笋种子是国产杂交品种,即每磅1200元左右。但是,大多数的农民都不接受这么昂贵的种子,因为购买劣质种子,每亩地只需要投资15~20元的种子款即足够,而要购买国产的杂交芦笋种子则需要每亩地投资200余元,两者的价格相差10倍的投资,这么大的差距,只要是个农民他都需要深深谋算一下,才能定夺到底选择何种芦笋种子。最后,大多数农民选择的是购买那种极为便宜的、劣质的芦笋种子。选择了劣质芦笋种子的农民,还口口声声说到“如果芦笋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富裕,那么我们会在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的时候选择更好的芦笋种子”,有的农民竟然说“如果我们种植芦笋能真正赚到钱,那么我们就会把这些劣质种子的芦笋田毁掉,重新种植优质的芦笋种子”。我非常理解农民的苦衷:在2002年时大多数的农民家庭,过日子的钱还主要是来自农业种植,而芦笋从种植到真正可以采收卖钱,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1000多天里面,如果芦笋种植者们没有现金收入补贴家用,那么种植芦笋的农户家的“天”就要塌下来的。尽管在2002年至2003年,我自费聘请了国内的一些芦笋专家和芦笋种植大户到薛村来进行芦笋技术讲座、观念更新等,我试图通过芦笋专家和种植大户的言传身教来影响薛村的芦笋种植户,但是其结果是收效不大,大多数的农民都把芦笋专家的话“听的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他们依然选择的是劣质的芦笋种子,并且他们还在芦笋的育苗、移栽、开沟、底肥、行距、管理等环节都“偷工减料”。因为,芦笋种植在这些环节的投资巨大,农民的腰包不算大,所以这些投资能减就减、能省就省。其结局是在2002~2003年,薛村的芦笋种植面积当中,只有大约10%的面积种植了国产杂交一代芦笋的种子。当时,在全国的芦笋种植区中,能有10%的芦笋种植采用杂交一代的种子,据统计唯独我们薛村——这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情况。况且,后来到2005年至2006年间,薛村共有260多个农户,都是百分之百地种植了芦笋。从面积上来看,芦笋在薛村的发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从品种的优劣来看,其给人更多的却是担忧:因为其中只有不到30%的芦笋采用了优良品种。没有好的芦笋品种,怎么会有好的种植收益?
二、芦笋在种植之后即急功近利,又“不见效益就舍不的投资”。芦笋的幼苗移栽到大田之后,见风就飞长。杂交芦笋种子的最大特点是“高肥、高水、高投资、高效益、高风险”。芦笋需要在移栽的第三年才能进行采收,之前需要芦笋种植者加大对芦笋生长的综合投资管理。但是,事实上,在芦笋还没有让一家一户的种植者见到钱之前,这些农户是舍不得给芦笋加大投资的。所以,针对芦笋营养生长的肥、水等环节,芦笋种植者能减就减、能省就省,他们还说“省下一分钱就是一分钱的成就”。芦笋本身特有的因素导致其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抗病、治病措施,所以芦笋的防病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田间能做到及时、全面地预防芦笋的各种疾病的发生,那么这样的芦笋田的前景就是令人看好和充满希望的!一个新种植的芦笋田,如果防病措施不到位,一旦感染了某种或者某几种疾病之后,再想不惜投资加大治病、抗病的措施,都会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毫无效果、毁灭性的灾难。可是,一家一户的芦笋种植者,既无法统一组织实施防病措施,也无法统一采购防病的生产资料,导致芦笋的各种疾病,很快在芦笋田间蔓延开来。最终导致,在芦笋的第三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在农民的投资回报还没有显现的时候,芦笋的各种烦人的病害就开始在芦笋田间肆意蔓延。因为农民普遍具有“急功近利”和“短平快”的倾向,所以大多数的芦笋种植者,在芦笋种植的第二年春天就开始迫不及待地采收芦笋来销售。提前一年的时间就采收芦笋,其这样做,不仅影响了芦笋根盘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了芦笋在以后很多年的产量,并且加重了芦笋的生长弱势,导致芦笋的病害不断发生,防不胜防。这也是山西省芦笋的平均亩产量还不到其它省市芦笋平均亩产量的三分之一的根本原因:即山西芦笋种植业“一是品种不好、二是投资不够、三是采收过早”。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些芦笋种植者能得到政府的有效财政补贴,因为补贴的理由可以找到很多,譬如:芦笋是山西省最大的出口农产品产业、芦笋种植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可以吸纳很多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等。但是,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山西省的芦笋种植者还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财政补贴,更不要谈论这些补贴是不是有效的补贴。没有好的管理措施,怎么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三、芦笋在采收之后足不出户分散销售,缺乏组织毫无还价能力。由于农村特有的人情等社会因素,芦笋种植者也更加注重亲友、家族和地缘等复杂关系,并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应用到芦笋的销售过程中。这些关系,我们初看它,好像它使芦笋种植者受益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它,我们却发现正是这些“非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因素才使芦笋种植者深受其害——它使得芦笋种植者在把自己采收的芦笋一般都交给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其它利益帮助的)亲友来销售,然后再由这些亲友来代表自己旗下的芦笋种植者与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来谈判、来讨价还价。谈判的过程,一般芦笋种植者不再好意思参加,更不好意思旁听。谈判的结果,最多给这些芦笋种植者增加一毛、两毛钱而已,更多的利润,反而被参与收购芦笋的亲友独享、独占。实际上,由于所有的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更多的是与芦笋加工厂或者大的芦笋批发商进行合作,因此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们较之芦笋种植者,反而显得更加具有组织力、协调力和“压级压价的能力”。所以,芦笋经纪人总是能把自身的利润来源转嫁到分散的芦笋种植者的身上,因而使得芦笋的田间收购价总是很低。其实做为芦笋加工厂,它们也很需要一个能整合芦笋种植者的组织来充当厂家与种植者之间的协调人,这个协调人的角色,绝不是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们能够担当。毕竟,有智慧、有实力、有眼光的芦笋加工企业,都深知当前芦笋还是属于外向型的一个加工出口产业。面对国际、国内对食品安全的种种贸易壁垒和合理要求,做为加工厂其如果没有自己所出口的芦笋产品的产地认证、安全认证等等手续,可以说在今后要想出口芦笋产品,将会是寸步难行。但是,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并不是每个加工厂都有机会和能力建立自己的芦笋种植基地,因此大多数的芦笋加工厂还需要面对现实,从众多的芦笋种植者那里来收购自己企业所需要的芦笋原料。可是,芦笋加工厂又没有能力管理众多的单个芦笋种植者,也没有能力协调众多的单个芦笋种植者的利益纠纷,毕竟加工厂是以加工优质的芦笋产品为其专业特长。在这个方面,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山西省的芦笋产业,迫切需要一些能够整合芦笋种植者、协调芦笋种植者、管理芦笋种植者的“芦笋协会或者芦笋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诞生。显然,过去流传的“公司+农户”的形式,并不适用于芦笋产业的发展。今后,芦笋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需要的是“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只有这样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山西省的芦笋产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健康地走向市场,才能最终给山西省的芦笋种植者带来更大的收入,而如何使山西省的芦笋种植者增收?没有好的组织形式,怎么会有好的规模效益?
我认为山西省的芦笋产业,至少有以下五点希望:
一、芦笋的消费者,不仅是在国外,尤其是国内消费者对芦笋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
二、芦笋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由实力雄厚、思路开阔、观念超前的投资商主导
三、芦笋的种植者,合作意识越加强烈,从亲友间的自我联合销售态势,逐渐向追求更大范围的联合销售态势发展
四、芦笋的加工者,越来越注重芦笋的标准化生产和自有品牌的市场化营销
五、芦笋的关注者,越来越呈现出高知识群体的态势,其中有政府的高层官员、科研院所的高科技人员、医疗机构的高级专家、媒体的高级编辑记者等。
一、山西省的芦笋销售问题并不是指“山西省的芦笋卖不出去”,而是指“山西省的芦笋卖出去时的价格很低,甚至低于芦笋种植者的成本”。其实,山西省的芦笋卖的很火爆,有多少就收购多少;关键是芦笋的田间收购价低于种植者的成本了,这就是山西省在2009年凸显的影响芦笋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
二、困扰山西省芦笋种植者的另一个问题是芦笋的亩产量超低,这是影响芦笋种植者实际收入的一个根本问题。
针对山西省芦笋产业在2009年出现的两个问题:一是收购价低于成本价,二是实际产量大大低于理论产量。我做为山西省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以自己7年来亲身推广芦笋的经历,剖析山西省芦笋产业的发展出路“困难在哪里、希望在哪里”?
一、芦笋在推广种植的前期困难很多,起点却不高。从2002年至今已经7年有余,截至目前山西省虽然是芦笋种植大省,但是山西省还没有繁育出一粒芦笋种子,可见我们在2002年那时决定种植芦笋后,面对芦笋种子的市场混乱局面,我们农民的困惑有多大、多严重。2002年每磅芦笋种子的售价:劣质种子售价是150元,优质杂交种子国产的售价是1200元,优质杂交种子进口的是2000多元。我们给农民推荐购买的芦笋种子是国产杂交品种,即每磅1200元左右。但是,大多数的农民都不接受这么昂贵的种子,因为购买劣质种子,每亩地只需要投资15~20元的种子款即足够,而要购买国产的杂交芦笋种子则需要每亩地投资200余元,两者的价格相差10倍的投资,这么大的差距,只要是个农民他都需要深深谋算一下,才能定夺到底选择何种芦笋种子。最后,大多数农民选择的是购买那种极为便宜的、劣质的芦笋种子。选择了劣质芦笋种子的农民,还口口声声说到“如果芦笋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富裕,那么我们会在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的时候选择更好的芦笋种子”,有的农民竟然说“如果我们种植芦笋能真正赚到钱,那么我们就会把这些劣质种子的芦笋田毁掉,重新种植优质的芦笋种子”。我非常理解农民的苦衷:在2002年时大多数的农民家庭,过日子的钱还主要是来自农业种植,而芦笋从种植到真正可以采收卖钱,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1000多天里面,如果芦笋种植者们没有现金收入补贴家用,那么种植芦笋的农户家的“天”就要塌下来的。尽管在2002年至2003年,我自费聘请了国内的一些芦笋专家和芦笋种植大户到薛村来进行芦笋技术讲座、观念更新等,我试图通过芦笋专家和种植大户的言传身教来影响薛村的芦笋种植户,但是其结果是收效不大,大多数的农民都把芦笋专家的话“听的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可是他们依然选择的是劣质的芦笋种子,并且他们还在芦笋的育苗、移栽、开沟、底肥、行距、管理等环节都“偷工减料”。因为,芦笋种植在这些环节的投资巨大,农民的腰包不算大,所以这些投资能减就减、能省就省。其结局是在2002~2003年,薛村的芦笋种植面积当中,只有大约10%的面积种植了国产杂交一代芦笋的种子。当时,在全国的芦笋种植区中,能有10%的芦笋种植采用杂交一代的种子,据统计唯独我们薛村——这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情况。况且,后来到2005年至2006年间,薛村共有260多个农户,都是百分之百地种植了芦笋。从面积上来看,芦笋在薛村的发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从品种的优劣来看,其给人更多的却是担忧:因为其中只有不到30%的芦笋采用了优良品种。没有好的芦笋品种,怎么会有好的种植收益?
二、芦笋在种植之后即急功近利,又“不见效益就舍不的投资”。芦笋的幼苗移栽到大田之后,见风就飞长。杂交芦笋种子的最大特点是“高肥、高水、高投资、高效益、高风险”。芦笋需要在移栽的第三年才能进行采收,之前需要芦笋种植者加大对芦笋生长的综合投资管理。但是,事实上,在芦笋还没有让一家一户的种植者见到钱之前,这些农户是舍不得给芦笋加大投资的。所以,针对芦笋营养生长的肥、水等环节,芦笋种植者能减就减、能省就省,他们还说“省下一分钱就是一分钱的成就”。芦笋本身特有的因素导致其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抗病、治病措施,所以芦笋的防病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田间能做到及时、全面地预防芦笋的各种疾病的发生,那么这样的芦笋田的前景就是令人看好和充满希望的!一个新种植的芦笋田,如果防病措施不到位,一旦感染了某种或者某几种疾病之后,再想不惜投资加大治病、抗病的措施,都会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毫无效果、毁灭性的灾难。可是,一家一户的芦笋种植者,既无法统一组织实施防病措施,也无法统一采购防病的生产资料,导致芦笋的各种疾病,很快在芦笋田间蔓延开来。最终导致,在芦笋的第三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在农民的投资回报还没有显现的时候,芦笋的各种烦人的病害就开始在芦笋田间肆意蔓延。因为农民普遍具有“急功近利”和“短平快”的倾向,所以大多数的芦笋种植者,在芦笋种植的第二年春天就开始迫不及待地采收芦笋来销售。提前一年的时间就采收芦笋,其这样做,不仅影响了芦笋根盘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了芦笋在以后很多年的产量,并且加重了芦笋的生长弱势,导致芦笋的病害不断发生,防不胜防。这也是山西省芦笋的平均亩产量还不到其它省市芦笋平均亩产量的三分之一的根本原因:即山西芦笋种植业“一是品种不好、二是投资不够、三是采收过早”。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些芦笋种植者能得到政府的有效财政补贴,因为补贴的理由可以找到很多,譬如:芦笋是山西省最大的出口农产品产业、芦笋种植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可以吸纳很多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等。但是,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山西省的芦笋种植者还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财政补贴,更不要谈论这些补贴是不是有效的补贴。没有好的管理措施,怎么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三、芦笋在采收之后足不出户分散销售,缺乏组织毫无还价能力。由于农村特有的人情等社会因素,芦笋种植者也更加注重亲友、家族和地缘等复杂关系,并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应用到芦笋的销售过程中。这些关系,我们初看它,好像它使芦笋种植者受益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它,我们却发现正是这些“非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因素才使芦笋种植者深受其害——它使得芦笋种植者在把自己采收的芦笋一般都交给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其它利益帮助的)亲友来销售,然后再由这些亲友来代表自己旗下的芦笋种植者与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来谈判、来讨价还价。谈判的过程,一般芦笋种植者不再好意思参加,更不好意思旁听。谈判的结果,最多给这些芦笋种植者增加一毛、两毛钱而已,更多的利润,反而被参与收购芦笋的亲友独享、独占。实际上,由于所有的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更多的是与芦笋加工厂或者大的芦笋批发商进行合作,因此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们较之芦笋种植者,反而显得更加具有组织力、协调力和“压级压价的能力”。所以,芦笋经纪人总是能把自身的利润来源转嫁到分散的芦笋种植者的身上,因而使得芦笋的田间收购价总是很低。其实做为芦笋加工厂,它们也很需要一个能整合芦笋种植者的组织来充当厂家与种植者之间的协调人,这个协调人的角色,绝不是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们能够担当。毕竟,有智慧、有实力、有眼光的芦笋加工企业,都深知当前芦笋还是属于外向型的一个加工出口产业。面对国际、国内对食品安全的种种贸易壁垒和合理要求,做为加工厂其如果没有自己所出口的芦笋产品的产地认证、安全认证等等手续,可以说在今后要想出口芦笋产品,将会是寸步难行。但是,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并不是每个加工厂都有机会和能力建立自己的芦笋种植基地,因此大多数的芦笋加工厂还需要面对现实,从众多的芦笋种植者那里来收购自己企业所需要的芦笋原料。可是,芦笋加工厂又没有能力管理众多的单个芦笋种植者,也没有能力协调众多的单个芦笋种植者的利益纠纷,毕竟加工厂是以加工优质的芦笋产品为其专业特长。在这个方面,芦笋经纪人(俗称芦笋小贩子)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山西省的芦笋产业,迫切需要一些能够整合芦笋种植者、协调芦笋种植者、管理芦笋种植者的“芦笋协会或者芦笋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诞生。显然,过去流传的“公司+农户”的形式,并不适用于芦笋产业的发展。今后,芦笋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需要的是“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只有这样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山西省的芦笋产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健康地走向市场,才能最终给山西省的芦笋种植者带来更大的收入,而如何使山西省的芦笋种植者增收?没有好的组织形式,怎么会有好的规模效益?
我认为山西省的芦笋产业,至少有以下五点希望:
一、芦笋的消费者,不仅是在国外,尤其是国内消费者对芦笋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
二、芦笋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由实力雄厚、思路开阔、观念超前的投资商主导
三、芦笋的种植者,合作意识越加强烈,从亲友间的自我联合销售态势,逐渐向追求更大范围的联合销售态势发展
四、芦笋的加工者,越来越注重芦笋的标准化生产和自有品牌的市场化营销
五、芦笋的关注者,越来越呈现出高知识群体的态势,其中有政府的高层官员、科研院所的高科技人员、医疗机构的高级专家、媒体的高级编辑记者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