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刘兆林:实施“旅游兴省”战略实现山西转型安全和谐发展

来源:民建山西省委 发布时间:2009-03-06 09:17:37 浏览次数: 【字体: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常委、阳泉市副市长刘兆林反映: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发展观,大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意见,推进了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组织了对外的专业宣传推介,使产业经济体量不断攀升,产业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与丰厚的山西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开发价值比,产业开发的规模、深度、效益仍属起步阶段;与国际旅游胜地的业态比,知名度、客流量、成长性还较差;与国内旅游大省现状比,属总量偏小,位次偏后;与我省主要经济产业的支撑作用比,虽然旅游综合收入增长很快,但由于旅游要素建设不完善,并不能完全转化为真金白银,形成经济优势,支撑作用仍然偏弱、偏小。这些问题是起步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必须客观分析、评估、把握,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消极悲观;既要看到光明,坚定信念,乘势而

上,又要正视问题,理性思考,科学推进。

    可以认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加速期,应该对推动全省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进而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建议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旅游兴省”的战略,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提出“旅游兴省”战略的基本思考

    首先,我省拥有实施“旅游兴省”战略的竞争力优势,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厚积,旅游物产众多,素有华厦名人出三晋,华厦文脉在三晋,华厦财富汇三晋,华厦人气看三晋,文明之源自三晋,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之说。山西在中国旅游资源分布中数量大、品位高、位置突出,旅游文化开发价值不可估量。这些资源足以支撑一个较大经济总量的形成,成为兴省的支柱产业,实现由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看,全省旅游产业已成为结构调整的亮点和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旅游业从业人数、旅游景区建设初具规模,接待内外旅游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旅游经济高于全省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旅游要素建设有了新的完善,为实施“旅游兴省”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提出“旅游兴省”战略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成果,旅游产业紧扣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人与自然和协发展的要求,体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终解决的是发展方式的问题。提出“旅游兴省”战略,正是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山西实际而产生的重要战果。

    第三,“旅游兴省”战略是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是龙头产业、领军产业。最符合经济发展、生态和谐、大众受益的原则,旅游业的发展可促进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整体形象。转型发展就是要拿出统筹开发各类资源的大手笔,真正将旅游资源优势变成创新的依托、变成经济优势。着力培育旅游产业新优势,不断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其实现高起点、跨越式、突破性的发展,方能更有效地推进转型发展。由于旅游文化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在最大程度上体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将成为落实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此时提出“旅游兴省”战略完全符合“三个发展”的要求。

    第四,提出“旅游兴省”战略能够更加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强有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态势良好、问题不少的状况,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投入不足,要素建设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适应,旅游文化不突出,宣传不充分,呈散、小、弱的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解决这些问题如无强有力的产业导向、推动手段和良好环境,则会贻误良机,迟滞发展。所以,目前提出“旅游兴省”战略是必要的,适时的。客观讲,各级领导对发展旅游业富有热情,在促进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成为目前我省旅游业良好态势的重要因素。但从发展环境上看,似觉动力不强、要求不高、目标任务不够明确,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旅游业发展需要市场化机制,投资者的信心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的开发价值,更取决于政府的导向、政策的支持和服务的水平。如果我省实施“旅游兴省”战略,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制订出台产业指导、扶持政策、服务环境等措施,势必对各级政府产生强烈的激励推动作用,使市场主体坚定投资信心,就可以形成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真正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力促进的作用。另外,提出“旅游兴省”战略本身就是宣传山西旅游业的极好活动,会引发海内外旅游者及业者的强烈关注,成为低成本、长时效、高回报的宣传形式。

    二、实施“旅游兴省”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1、转变观念,着力培养山西旅游竞争力

    同全国一样我省自发展旅游业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自我陶醉的话题。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然是以寻找区域优势旅游资源作为核心内容。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方式,是一种以初级生产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发展竞争方式。应该肯定,这种理念在市场需求小的前提下是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特别对旅游业发展初期起到过重大作用。然而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时,仅仅停留在“优势资源”上却是危险的、短暂的,并有许多失败教训可鉴。事实上,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出现的假冒伪造、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低水平同质扩张既引发了资源配置的破坏和浪费,又加剧了同一市场的恶性化竞争,破坏了山西旅游的整体形象。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复杂、市场环境变化和产业发展阶段演进的情况下,必须摒弃这种低层次竞争理念和粗放的开发方式。

    当前情况下,培育旅游竞争优势已成为业内普遍看好的发展模式。旅游竞争优势的内涵等于旅游竞争力开发+竞争导向营销。前者函盖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建设,体现了历史人文特色,满足了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和享乐感。后者主要解决的是以宣传竞争力优势为导向的市场促销手段,解决宣传的苍白无力、有作无为的问题。

    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依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文化、人才、知识、资金等推进要素对资源本身竞争优势的提升和产品及辅助产业链条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这对处于转型期的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来讲极具实际指导意义。首先要用这一理念去审视全省的旅游规划,并作出相应调整。其次对各重点景区培养竞争优势作出新的规划。再次应该根据这一原则编制发展项目,着力推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果。

    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兴省”战略的实施

    从管理体制上看,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头管理、令出多门、条块分割。而协调协商机制又多存掣肘,作用甚微。如编制发展项目上,存在主管部门不靠边,项目部门直通车;程序上出现审批门槛道道关,一家卡住企业难等现象。这些问题应该从省政府的平台上予以整合改革,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

    从机制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市场化机制已发挥了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些著名景区均由民营资本开发而成。但也存在准入门槛的把握问题,实践上存在资质不全,竞争力不强的业主拥占资源而开发不足造成的浪费。从机制上解决好“宽开放、严把关、易退出“的问题。为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一项不容忽缺的工作是建立各级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激励考核机制。这是转型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体现。省政府应给各级政府明确发展旅游业的任务、指标、责任和要求,予以阶段性的考核,正反激励、奖罚分明。藉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全社会致力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和氛围。

    3、转变职能,落实政策,发挥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这种作用和市场化机制是相得益彰,互为依存。政府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统筹规划,规范市场,政策引导,宣传推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应该实实在在办几件实事:

    1、解决好矿产资源开采与旅游景区保护的关系。实践中存在因矿业开发破坏景区的事情屡有发生,这样的项目甚至列入国家计划,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依法办事。

    2、解决好造势与实干的关系。发展旅游业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刮风不下雨,必须有任务,有要求,有考核,有奖惩。真正形成真抓实干的环境。

    3、解决好落实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关系。国家、省政府、各市都有明确的产业扶持政策,随着产业的发展政策应该不断的创新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原订政策难以落实,新的政策滞后于发展。如发展旅游业的土地、税收、贷款、水、电等均有优惠,而这些政策却得不到相关上级部门的认可,而形成了《规定》、《条例》中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实实在在为基层落实政策,办好实事。

    “华厦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山西人的骄傲,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是山西人的使命。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山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辱使命,务实推进,造福子孙。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