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临安:关于应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几点建议
民建太原市委会员 孙临安反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大批外来人员进入城市。这些人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逐步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外来务工人员在进入城市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和解决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既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城市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近日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以太原市为例:
一、就学现状
据统计,太原市现有流动人口60万人,常住外来务工人口23万余人。为了安排好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太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2004年—2006年太原市教育局制定招生计划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并列入。指定42所小学、初中学校为定点校,下达100个班的招生计划,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2007年的招生中指定94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下达180个班的招生计划,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符合政策规定,“四证”(暂住证、就业证、婚育证、学籍证明)齐全,即可就近安排到指定的公办学校就读,在收费、管理中享受太原市民子女的同等待遇。近几年太原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普通中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学生数分别为3318名、4490名、5261名和6317人,2007年比2004年增长 90.4%,四年间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3.9%。200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150757人,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数为6317人,占总数的4.2%;小学在校学生数为314244人,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数为45163人,占总数的14.4%。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太原市各级教育部门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教育资源短缺,经费不足,外来人员经济收入不平衡,部分家庭对子女教育意识淡薄,现行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全面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公办定点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定点学校,没有政府相应的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给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较大压力,每年办公经费除去购买教师教学办公用品后所剩无几。加上学校编制不够,教师人员不足,外聘教师开支较大,学校经费十分拮据,运转困难。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环境滞后、学生生源较差成为这类公办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2、定点就学目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一是由于入学需要“四证齐全”,自然形成了入学壁垒;二是太原市定点学校数量有限,且多数分布在市区的边缘地带,而外来人员分散于太原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家庭住址离定点学校较远,不便就学,其子女只能就近到定点学校之外的其他学校就读,同时必须交借读费。
3、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学习环境差,增加行为教育难度
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大,工作地点难以确定,他们的子女读书地点往往缺乏稳定性,因而学校、老师就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其思想道德状况,也更无法因材施教,增加了学校各方面教育的难度。与此同时,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迫于生计,只顾挣钱维持生活,无暇顾及子女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状况,使这类孩子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三、几点建议
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妥善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完善措施,进一步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政策环境
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政策要求,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教育整体工作考核,以保证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2、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
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这是第一渠道。建议政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相关学校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同时可对其实行奖励,以奖代补。二是要从机制上做文章,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学校,可积极采取改制的办法,按照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来搞活管理。三是要提倡社会的捐资办学,大力提倡机关、企事业、社会及公民个人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捐资助学。
3、协调配合,构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议在城市市区各中小学校均划定一定比例用于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平衡各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缓解压力,方便其就近入学。二是放宽就学准入条件,广泛开拓就学渠道,进一步简化、规范入学手续,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市区的各类学校就学。三是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提供优惠政策,调配优质师资力量,充实外来人员聚居区域的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四是根据外来民工流动性大,管理不便的特点,加强教育研究,探索教育和管理新途径。
4、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综合素质
重点围绕来并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因经济、文化、观念和地域等差异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使之逐步适应市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贫困学生救助方面,通过设立就学帮扶基金、助学金、奖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于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5、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理解和参与此项工作,努力营造普遍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舆论环境。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加强与来并务工人员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优化其子女就学的家庭环境,使其尽可能地为子女学习、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努力争取不让一个学龄儿童失学。
一、就学现状
据统计,太原市现有流动人口60万人,常住外来务工人口23万余人。为了安排好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太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2004年—2006年太原市教育局制定招生计划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并列入。指定42所小学、初中学校为定点校,下达100个班的招生计划,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2007年的招生中指定94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下达180个班的招生计划,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符合政策规定,“四证”(暂住证、就业证、婚育证、学籍证明)齐全,即可就近安排到指定的公办学校就读,在收费、管理中享受太原市民子女的同等待遇。近几年太原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普通中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学生数分别为3318名、4490名、5261名和6317人,2007年比2004年增长 90.4%,四年间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3.9%。200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150757人,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数为6317人,占总数的4.2%;小学在校学生数为314244人,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数为45163人,占总数的14.4%。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太原市各级教育部门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教育资源短缺,经费不足,外来人员经济收入不平衡,部分家庭对子女教育意识淡薄,现行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全面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公办定点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定点学校,没有政府相应的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给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较大压力,每年办公经费除去购买教师教学办公用品后所剩无几。加上学校编制不够,教师人员不足,外聘教师开支较大,学校经费十分拮据,运转困难。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环境滞后、学生生源较差成为这类公办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2、定点就学目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一是由于入学需要“四证齐全”,自然形成了入学壁垒;二是太原市定点学校数量有限,且多数分布在市区的边缘地带,而外来人员分散于太原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家庭住址离定点学校较远,不便就学,其子女只能就近到定点学校之外的其他学校就读,同时必须交借读费。
3、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学习环境差,增加行为教育难度
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大,工作地点难以确定,他们的子女读书地点往往缺乏稳定性,因而学校、老师就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其思想道德状况,也更无法因材施教,增加了学校各方面教育的难度。与此同时,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迫于生计,只顾挣钱维持生活,无暇顾及子女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状况,使这类孩子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三、几点建议
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妥善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完善措施,进一步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政策环境
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政策要求,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教育整体工作考核,以保证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2、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
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这是第一渠道。建议政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相关学校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同时可对其实行奖励,以奖代补。二是要从机制上做文章,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学校,可积极采取改制的办法,按照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来搞活管理。三是要提倡社会的捐资办学,大力提倡机关、企事业、社会及公民个人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捐资助学。
3、协调配合,构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议在城市市区各中小学校均划定一定比例用于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平衡各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缓解压力,方便其就近入学。二是放宽就学准入条件,广泛开拓就学渠道,进一步简化、规范入学手续,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市区的各类学校就学。三是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提供优惠政策,调配优质师资力量,充实外来人员聚居区域的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四是根据外来民工流动性大,管理不便的特点,加强教育研究,探索教育和管理新途径。
4、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综合素质
重点围绕来并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因经济、文化、观念和地域等差异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使之逐步适应市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贫困学生救助方面,通过设立就学帮扶基金、助学金、奖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于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5、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理解和参与此项工作,努力营造普遍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舆论环境。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加强与来并务工人员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优化其子女就学的家庭环境,使其尽可能地为子女学习、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努力争取不让一个学龄儿童失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