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社情民意>详细内容

张秋利、胡建斌:加强区域合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来源:民建山西省委 发布时间:2008-10-17 08:37:23 浏览次数: 【字体:
    省人大代表 、民建省委常委、民建长治市委主委 张秋利、民建会员 胡建斌反映: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开发区村企联动共谋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范例,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差距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陆续制定的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区域一体化战略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壶关县常平开发区村企联动共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

    壶关县基本概况

    壶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洲,辉县接壤;西与长治市郊区,长治县为邻,北与平顺县相连,南与晋城市陵川县相邻。全县1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5个,乡7个,省级开发区1个,390个行政村,989个自然村。全县总面积1013平方公里,人口29万,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以农为主,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县。

    常平村位于壶关县东北部,距长治市区9公里,距县城3公里,全村546户,2180口人,常平村在党中央一系列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依托发展村办企业,穷村变富村、一村带九村、一企带十村、先富带后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村企联动共发展,推动经济大发展的新路子。其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狠抓发展,实现“三步跨越”,夯实共建基础

    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前,常平村曾是我县有名的贫困村,“一年粮食半年完,摸黑睡觉糠菜饭,一工倒贴两毛钱,十年不盖一间房”是其真实写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常平村借着改革的东风,依托党的富民政策,坚持走发展企业、兴工致富的道路,硬是在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历史渊源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常平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贫困到富裕的“三步跨越”: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1年,时任村大队副主任的陈忠孝创办了常平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村办企业——机砖厂,当年投产达效,实现利润13.5万元,除偿还借贷外,全村人均增收100元,之后 ,陈忠孝又接连创办了水泥厂、电石厂、耐火材料厂等8个企业,特别是1991年陈忠孝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常平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初的56元上升到600元,率先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常平村办企业从无到有,逐步拉开了工业兴村的序幕。第二步,从1992年到2000年,党支部书记陈忠孝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了企业上档次,生产上规模,效益上水平的发展战略,大胆探索,创造性地采用“厂长风险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多职合一”的管理体制和“产销联股”的企业运作方式,实现了生产量等于销售量的产销新格局。到2000年,常平已发展成集炼铁、水泥、化工、机焦、煤气发电等18个企业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平均每120人一个企业,年总产值3.2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000万元,人均年收入5000元,实现了村级经济的跨越发展。第三步,进入新世纪,常平村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组建成立了山西常平集团有限公司,相继上马了100万吨铁厂、200万吨钢厂、120万吨焦化厂、260万吨煤矿、100万吨高速线材等一批骨干项目,开发了千亩高科技生态园区和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旅游景区等绿色产业,进一步壮大了企业规模,提升了企业实力。截止2006年常平村已拥有炼铁、炼钢、水泥、机焦、煤气发电、煤矿、铁矿等30个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0亿元,村级经济实体常平集团连续5年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全省工业企业30强,全国成长企业100强。2006年,常平村实现产值4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为实现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常平村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新一轮工业新型化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启动建设,今后一段时期常平的奋斗目标是: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伸产品链条、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力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个亿,利税10个亿,使常平集团步入全国先进民营企业行列,常平村跨入全国文明富裕村行列。

    二、坚持利民为本,开展“三创活动”,凝聚共建合力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最大程度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让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常平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全村开展了以“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创造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常平村先后投资200万元,建成壶关县电话第一村、手机第一村、宽带第一村,使常平人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信息快捷服务;兴建了10座万方蓄水池,打800米深井12眼,铺设了供水管道,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利用热电厂的热动站,实现了集中供暖;村里统一规划盖起了450多栋风格迥异的别墅,全村村民户户一幢“通电、通自来水、通暖气、通煤气、通程控电话、通闭路电视、通宽带网”的住宅楼的目标正在实现;累计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贯穿全区的常平大街和开元大街,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新建了2万平米的常平广场、建起了水上公园,街心公园、常平影剧院、购物超市等公共设施,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全村企业环保设施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新建“坛上”大坝路桥,实现常平开发区与壶关县城一体化连接,一个富裕殷实、环境秀丽的新常平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常平村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功能设施齐全的六轨制完全中学;投资300万元建起了漂亮的幼儿园、村办小学,学生全部免费上学;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一座职工技能培训学院,已有300多学员充实到企业生产一线;建起了全市第一家敬老院,全村160多名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村集体为村民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斤面粉,逢年过节人人都有福利,六十岁以上老人还享受养老金待遇;村集体统一出资为村民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为学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难有所帮在常平村成了现实。在文明创建活动方面,常平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率先在全市开展殡葬改革,建起了集体公墓和殡仪馆,既节约了土地,又倡导了新风。连续10多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教育村民、激励村民爱党爱国爱常平,争当文明常平人。村里规定:达到十星级的户每人奖励100元,九星级的奖75元,八星级奖50元,每年星级奖金额达20多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三、坚持共同富裕,采用“三种模式”,形成共建氛围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常平村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重组、整合,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在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和周边落后村的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效。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合作开发共建。主要通过工业新型化模式来带动当地的工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近三年,常平先后投资6亿多元,在忻州五台兴建了20万吨选矿厂,在沁源合资经营了马军峪、王庄、东盛等5个煤矿和60万吨焦化厂,在武乡县与山西三元煤业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组建了120万吨东庄煤矿,在自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有力地拉动了老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周边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二是产业拉动共建。2000年12月,以常平村为中心,吸收周边9个行政村10000多人,成立了常平经济开发区,先后上马了30余个小型配套企业,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合体,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如逢善村是一个仅有200人口的小村,道路不通,企业空白,2003年并入常平经济开发区后,常平村投资50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了道路,兴办了彩砖厂、仿汉白玉厂和万头猪厂,开办了百货商店和卫生所,全村30余名青壮年都在开发区企业上班。2006年逢善村实现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一举摘掉了经济落后的帽子。三是公益捐助共建。2003年以来,常平村投资4000多万元,用于开发区各村修学校、修公路、接通自来水、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将过去道路封闭的九个村全部连通,为这9个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常平村累计为国家上交税金6亿多元,安排下岗职工3000余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0多人。与此同时,常平村还情系光彩事业,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修路架桥、抗险救灾、帮助孤儿、扶贫济困等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几年来,常平开发区取得了一定成绩,该区今后的目标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常平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新型产业基地和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民建山西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