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录:建议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去落实
民建省委委员、运城市政协委员、民建运城市委副主委 马春录反映:慈善事业,是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发展慈善事业,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济贫帮困的优良传统,从村落家族的义庄、义田、义塾到宗教寺院的救济贫病的行善,从政府的开仓赈灾到社会的慈幼济贫,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清末外国列强侵入我国后,慈善事业常被当成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或从中渔利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对此进行接收改造。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实行公有制、集体制的组织分配制度,人们的经济收入不存在太大差距,个别人家遇到天灾人祸,一般由集体救济,慈善事业长期处于淡化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经济收入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需求突显出来。1994年4月,经中央政府批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我国的慈善事业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2000多万城镇困难人口,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6000万残疾人口,随时可能出现的灾民,都需要救助。而全国目前100多家慈善公益机构,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资源,占不到全国GDP的0.1%。中华慈善总会接受的捐赠物资中,来自内地只占到 1/4。我国的慈善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比,募集到的慈善资源少、作用有限。问题的成因:
1、在我国,先富起来的人们对社会的回报不如人意
“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中,数百家上市公司榜上无名。对中国内地的捐款,海外华人企业或基金占总额的一半多。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 1% 。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我国已经超过23万,2003年“非典”期间,中华慈善总会收到的捐款中,只有一个富人以个人名义捐款200万元。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屡屡缺位。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在谈到企业家对“慈善”二字的敏感和焦虑时指出:“中国很多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把这种行为当成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好处之后对于政府的变相补偿。”他举例说,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拿到一块地,会为某件事情捐钱给政府,以换取这块土地更便宜的价格。
另外一项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大陆企业家每年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占当年GDP总值的0.05%,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2.77%左右,在欧洲和日本,这个数字在0.7%和0.8%左右。
2、法规支持是慈善事业的基本保障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具备较为完善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管制体系,使得香港的慈善事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在香港,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政府以及公众在一个成熟的制度体系中良性互动。道堂普遍都参与了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其慈善活动涵盖了各个领域。对慈善团体的税务实行优惠政策,慈善团体举办社会福利性机构时,还可以通过“募一配一”的原则,从政府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制定了严格的慈善团体人事、财务、慈善活动、慈善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监管和评估体系。美国人之所以愿意从事慈善事业,政府在税收上给予的鼓励和优惠,是一项重要原因。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慈善事业都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税收优惠。
我国内地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和缺乏。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法规。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激励、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等法律框架尚未形成。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按此计算,一个年利润为1000万元的企业,如果捐赠100万元,还需对其中的70万元进行纳税。这就形成企业捐赠越多,纳税越多的矛盾。对发展慈善事业没有起到鼓励和支持作用。
3、公众信誉是慈善事业的生命所在
由于我国目前在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慈善机构存在运行不规范和善款使用缺乏公共监管等问题,导致了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不高。一些人员把本不属救助对象的“关系户”,按救助对象进行救助的事例,给慈善事业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公信问题,是慈善事业的致命问题。良好信誉,是社会对慈善机构的基本要求。慈善捐助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同样具有这种高尚精神,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拿出自己对慈善事业的热心与真诚。
4、社会经济是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
让自身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去捐献大笔善款是不现实的。从世界各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看,经济发达国家普遍比经济欠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好。社会经济状况是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GDP越高,用于慈善的比例越大。美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远远强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也好于我国。据资料显示,美国的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高达美国GDP的8%-9%,我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占不到国内GDP的0.1%,相差大约100倍。
因此建议:
1、开展理论研究
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国家,第一层次分配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即根据能力大小决定收入多寡;第二层次分配是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即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第三层次分配是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即有钱人自愿把钱分给穷人,也就是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对缩小两极分化,减弱部分人的“仇富”心理,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好人有好报”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逻辑。要用慈善事业理论,指导慈善事业实践。
2、加强宣传引导
慈善事业的发展,要依靠道德的劝善力量、信仰的去恶向善力量、舆论的抑恶扬善力量。要在全社会弘扬慈爱精神,树立行善美德,让民众都把行善捐助当成一种高尚行为。要给慈善家和劳模、各类专家一样的社会地位。要让富人像看重劳模、看重专家一样看重慈善家,认识到行善捐助是一种社会责任,
3、完善法律法规
法制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发展慈善事业仅靠道德的“内心的法”的自律是不够,“内心的法”只是一种“软约束”。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有“外在的法”的“硬约束”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慈善事业,不能只建立在富人的道德基础上,必须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和制度要让“善人有好报”。从国际上其他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来看,巨富税和遗产税以及捐助善款的免减税制度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国家的巨富税和遗产税税率达到50~60%。也就是说,财富多了,不愿捐助的话,新增的收入或移交给下一代的财富,50~60%要作为税收交给国家。如果捐给社会,能够免税,能用50元钱购买100元钱的声誉。
4、改进监督机制
我国的慈善机构要用法律和制度进行规范,要引入职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要切实管好用好救助资源。慈善机构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要有与之配套的机构来进行监督和管理。
5、加快经济建设
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其经济基础的,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水平,有利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未来慈善活动的主体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个人。要重视民营经济的壮大和快速成长,重视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高。
6、发展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发展慈善事业,具有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慈善事业需要慈善文化的支持和推动。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济贫帮困的优良传统,从村落家族的义庄、义田、义塾到宗教寺院的救济贫病的行善,从政府的开仓赈灾到社会的慈幼济贫,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清末外国列强侵入我国后,慈善事业常被当成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或从中渔利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对此进行接收改造。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实行公有制、集体制的组织分配制度,人们的经济收入不存在太大差距,个别人家遇到天灾人祸,一般由集体救济,慈善事业长期处于淡化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经济收入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需求突显出来。1994年4月,经中央政府批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我国的慈善事业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2000多万城镇困难人口,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6000万残疾人口,随时可能出现的灾民,都需要救助。而全国目前100多家慈善公益机构,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资源,占不到全国GDP的0.1%。中华慈善总会接受的捐赠物资中,来自内地只占到 1/4。我国的慈善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比,募集到的慈善资源少、作用有限。问题的成因:
1、在我国,先富起来的人们对社会的回报不如人意
“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中,数百家上市公司榜上无名。对中国内地的捐款,海外华人企业或基金占总额的一半多。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 1% 。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我国已经超过23万,2003年“非典”期间,中华慈善总会收到的捐款中,只有一个富人以个人名义捐款200万元。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屡屡缺位。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在谈到企业家对“慈善”二字的敏感和焦虑时指出:“中国很多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把这种行为当成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好处之后对于政府的变相补偿。”他举例说,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拿到一块地,会为某件事情捐钱给政府,以换取这块土地更便宜的价格。
另外一项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大陆企业家每年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占当年GDP总值的0.05%,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2.77%左右,在欧洲和日本,这个数字在0.7%和0.8%左右。
2、法规支持是慈善事业的基本保障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具备较为完善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管制体系,使得香港的慈善事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在香港,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政府以及公众在一个成熟的制度体系中良性互动。道堂普遍都参与了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其慈善活动涵盖了各个领域。对慈善团体的税务实行优惠政策,慈善团体举办社会福利性机构时,还可以通过“募一配一”的原则,从政府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制定了严格的慈善团体人事、财务、慈善活动、慈善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监管和评估体系。美国人之所以愿意从事慈善事业,政府在税收上给予的鼓励和优惠,是一项重要原因。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慈善事业都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税收优惠。
我国内地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和缺乏。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法规。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激励、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等法律框架尚未形成。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按此计算,一个年利润为1000万元的企业,如果捐赠100万元,还需对其中的70万元进行纳税。这就形成企业捐赠越多,纳税越多的矛盾。对发展慈善事业没有起到鼓励和支持作用。
3、公众信誉是慈善事业的生命所在
由于我国目前在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慈善机构存在运行不规范和善款使用缺乏公共监管等问题,导致了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不高。一些人员把本不属救助对象的“关系户”,按救助对象进行救助的事例,给慈善事业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公信问题,是慈善事业的致命问题。良好信誉,是社会对慈善机构的基本要求。慈善捐助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同样具有这种高尚精神,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拿出自己对慈善事业的热心与真诚。
4、社会经济是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
让自身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去捐献大笔善款是不现实的。从世界各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看,经济发达国家普遍比经济欠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好。社会经济状况是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GDP越高,用于慈善的比例越大。美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远远强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也好于我国。据资料显示,美国的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高达美国GDP的8%-9%,我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源占不到国内GDP的0.1%,相差大约100倍。
因此建议:
1、开展理论研究
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国家,第一层次分配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即根据能力大小决定收入多寡;第二层次分配是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即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第三层次分配是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即有钱人自愿把钱分给穷人,也就是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对缩小两极分化,减弱部分人的“仇富”心理,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好人有好报”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逻辑。要用慈善事业理论,指导慈善事业实践。
2、加强宣传引导
慈善事业的发展,要依靠道德的劝善力量、信仰的去恶向善力量、舆论的抑恶扬善力量。要在全社会弘扬慈爱精神,树立行善美德,让民众都把行善捐助当成一种高尚行为。要给慈善家和劳模、各类专家一样的社会地位。要让富人像看重劳模、看重专家一样看重慈善家,认识到行善捐助是一种社会责任,
3、完善法律法规
法制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发展慈善事业仅靠道德的“内心的法”的自律是不够,“内心的法”只是一种“软约束”。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有“外在的法”的“硬约束”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慈善事业,不能只建立在富人的道德基础上,必须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和制度要让“善人有好报”。从国际上其他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来看,巨富税和遗产税以及捐助善款的免减税制度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国家的巨富税和遗产税税率达到50~60%。也就是说,财富多了,不愿捐助的话,新增的收入或移交给下一代的财富,50~60%要作为税收交给国家。如果捐给社会,能够免税,能用50元钱购买100元钱的声誉。
4、改进监督机制
我国的慈善机构要用法律和制度进行规范,要引入职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要切实管好用好救助资源。慈善机构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要有与之配套的机构来进行监督和管理。
5、加快经济建设
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其经济基础的,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水平,有利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未来慈善活动的主体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个人。要重视民营经济的壮大和快速成长,重视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高。
6、发展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发展慈善事业,具有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慈善事业需要慈善文化的支持和推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