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榆次农村教育现状 促进榆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近年来,榆次区委区政府、教育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促使全区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强和扩大。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就当前,榆次教育的现状而言,仍存在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舍设施不平衡
榆次区在2005——2008年,区委区政府共投资7352万元,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农村校舍建设工程,使农村乡镇的校舍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我区仍有6所学校存在D级危房,11所学校存在C、B级危房。城区学校都是窗明几净的多层教学楼,而农村中学校大部分是简易的单面二层教学楼。小学仍有约二分之一还住在平房里,有个别学校还需要明火取暖。
2、教学设施配备不均衡
2007年,为了迎接山西省标准化学校验收,区委区政府投资 550万元,为农村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设施配备实施了全面升级。通过这次教学设施配备升级,从理论上说农村与城区相比似乎差不多了,但是这次升级配置的效果却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这次集体采购分配下来的仪器,至少有30%左右的仪器与新教材所需仪器大相庭径,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2008年政府又投资300万元进行标准化配置,但到目前为止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器材真正达标的为数很少。
3、学生资源的不均衡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许多农村出现普通学校大量优秀学生向城区学校流动的现象。就以郭家堡乡为例,2005年中小学流入城市820名,2006年流入城市940名。2007年,全区严格实行普通中学划片招生,重点中学40%招生名额分流下放初中各校,这种趋势到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的流动,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的生源短缺,使农村有些学校出现生源严重不足,甚至“人去楼空”的现象。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城区学校生源爆满,班容量达到60——80人的班级,比比皆是。城乡学校生源差距甚大。
4、教师资源不平衡
城区学校教师比农村教师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在城区学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有许多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调入城区学校。区委区政府为了补充农村教师结构老化,资质下降、教师短缺的问题,连续四年公开为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162名,从表面上看解决了农村教师的缺编问题,但由于农村教师年龄老化,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师资不平衡的矛盾。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城乡中学教学能手分布情况:
省级34人,其中城区学校34人,农村学校无。
市级48人,其中城区学校45人,农村学校3人。
区级140人,其中城区学校100人,农村学校40人。
城乡小学教学能手分布情况:
省级35人,其中城区学校35人,农村学校无。
市级71人,其中城区学校63人,农村学校8人。
区级282人,其中城区学校179人,农村学校103人。
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特别是优质师资的不平衡矛盾的突出,不仅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全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在这种形势下农村教育不断萎缩,农村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农村小学的生源少了,下拨经费也就少了, 一些一百人左右的小学校,冬天连取暖都不能够保证。
为了保证我区九年义务教育能顺利实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与城区儿童相近的教育资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长远规划。榆次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贵在政策一贯到底长期坚持,否则,这段时间见效了,下一段也会反复回流。因此,各级政府应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公共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来抓。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财政、人事、统计等部门共同参与,确实履行政府职责。区、乡、村应形成合力,乡村教育管理部门消除“以县为主”的想法,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充分发挥乡、村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防流控辍等方面的作用。
2、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从目前农村校舍建设情况看来,危房仍有存在,室内的设施也是陈旧的居多。关于教学仪器的配备真正能够达到义务教育配备标准的,实属凤毛麟角,教师待遇更不敢与城里的教师相比。尤其是农村一些百人左右的小学校,冬天的取暖一项开支就基本上就用完了全年的经费,以后的生计便难以维持。这就要求我们财政部门,在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义务教育标准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对薄弱学校给予支持与倾斜,优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获得政府资源,让山区小学校的学生能够高高兴兴上学,教师能安安心心育人。与此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资金的使用和校舍建设、仪器配置全程监督,发挥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3、建立全区中小学课件资源库。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确实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不仅意味着农村孩子可以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学资源,更意味着为我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教育公平,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个平台,可确实对我区城乡师资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予以弥补。
所以,我们要建立对农村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课件制作、资源下载、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使农远工程发挥真正作用。同时区电教馆要建立全区中小学教师、各类学科课件制作中心库。通过评选机制,把各类学科的优秀课件存入中心库,在全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对制作课件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稿酬,促进他们不断制作出新的课件。
4、实行城乡“捆绑”式学校教育模式。榆次区从2006年开始就实行“下乡支教”,“一帮一结对子”等城区学校帮助农村学校的活动,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支教教师、支教学校的责、权、利,与要帮扶的对象全面结合起来,也就是一方的付出是无偿的。因为无偿的,所以就不好制定考核机制。对于“下乡支教”,政府应实施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教育津贴奖励,鼓励教师长期在农村偏远地区从教政策。
对于“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我们应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统筹,把城乡两个学校整体捆绑在一起,使之荣辱与共。让城市重点学校校长兼任农村学校校长,对农村帮扶学校有人、财、物的管理权和调配权,而农村学校的校长则成为城区学校的副校长。捆绑后的城乡两校教育教学活动,由校长统一安排,两校实行师资、设施资源共享。这样经过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一定能快速推进城乡学校的发展进程。
5、大力发展农村幼教事业,在农村乡镇建设高标准的幼儿园,让农村孩子不用进城也能从学前教育就享受优质教育。同时也从根本上留住了生源。
解决好平衡教育资源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光靠领导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决策者们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我们实施一项工作,就一定要考虑清楚这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更主要的是能否收到良好的正面效果,否则,我们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今天的时代,已不需要过去那种粗犷式管理与只管做事,不管效果的工作作风。因此,在发展榆次教育,平衡榆次教育资源的各项工作中,政府不仅能出高招,出实招,还要见实绩,见实效!
作者:民建榆次区委主委 范玉瑞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