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辉:大学生村官成摆设 后续管理政策需跟上
民建运城市委、盐湖区一支部副主任 王科辉反映: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时间,“大学生村官”成了农村热议的新名词。但是,笔者却发现,在一些地方,通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几乎成了摆设。
笔者调查了解到,有些大学生虽然住到所联系的村里去了,但一直未见有何“工作动静”;有些大学生虽留在乡镇,却整天无所事事,偶尔骑单车到村里去“兜兜风”,既不与群众“打成一片”,也不“轻易”与干部交流,大部分时间闭门不出,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学生村官下到基层,既不隶属乡镇约束,也没有专门监管的职能部门,成了名副其实的闲置人员。
首先,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在生活上就遇到很多难题。每到双休日,大学生就为吃饭的问题一筹莫展,因为乡镇食堂“停火”了。就是下村,干不了多少事,想到的是还得返回填饱肚子,而长期在农家吃饭是肯定要支付费用的。每月仅仅获得1000元的补助款,光是吃饭、交通、通讯实在难以维持,所以他们尽量减少外出,以节省开支。
其次,大学生工作的开展也遭遇许多困难。其一是上面既没有工作任务也没有工作计划安排,更没有能当面指导实践的指导员,完全是把他们扔进“茫茫大海”,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工作。面对本就复杂的农村工作,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着手;其二是“大学生村官”对村级事物的管理既没有监督建议权,更没有组织管理权,“身份”的限制使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官”,旨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特别是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农村来说是一大好事,但是很多地方都只注重“严格选拔”,而忽略了重要的“后续管理”,使很多大学生村官被“闲置”,笔者希望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后续管理政策。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