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四十年 兴晋富民谱华章——改革开放40年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历程与思考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跳出资源优势陷阱,突破现有的发展路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开始,山西一直在探索转型发展道路,转型发展伴随着改革历程一步步推进和深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山西应通过产业转型、企业改革、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对外合作与开放等,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总体转型。
关键词: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发展历程 路径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翻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山西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谱写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兴晋富民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嬗变: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历程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119个县(市、区)中有94个产煤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改革开放是兴煤之路,深化改革是富煤之本。从实践来看,山西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并使得转型的道路一步步深化。
改革开放之初,地处中部的山西,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山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力不断激发,处处孕育着盎然的生机。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煤矿机械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中小煤矿全面兴起。到新中国成立30年的1979年,全省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9亿吨,超过东北三省,比1949年增长近40倍,占全国的17%。之后,仅用6年时间,全省煤炭产量就突破2亿吨大关,1985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2.14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到1990年,全省原煤年产量达到2.86亿吨,比1978年的0.98亿吨增长了1.9倍多。特别是乡镇煤矿由1978年的0.16亿吨发展到1990年1.15亿吨,年均递增率达到19.1%。1993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3亿吨大关。九十年代末,山西煤炭实际生产能力已达4亿吨,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但小煤矿的过多、过快发展,使煤炭资源浪费严重,且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过低。
(二)转型起步阶段(1992年-2005年)
20世纪90年代,山西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方向,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同时加快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二产比重高、产业结构畸形等极大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委、省政府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于1996年山西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上通过了《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指出振兴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全面调整产业结构。从此,山西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道路。
1999年10月26日,山西省委在运城市召开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集中研究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提出了以“一增三优”²为主攻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运城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山西新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序幕正式拉开。随后,山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培育“一增三优”发展潜力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晋政发[1999]63号),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战场。2001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意见》,“1311”即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10个旅游景区和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月,山西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实施“1311”规划的五个配套措施。到2002年底,山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产业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冶金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确立了第一行业的地位;煤炭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电力、机电、建材、医药、化学等行业获得新的发展。全省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工业结构调整“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³。
2003年底,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山西行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山西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等文件,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转向以行业结构调整为主。2004年8月山西省又召开了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提出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贯穿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八大战略工程”⁴和“六大支撑体系”⁵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总体看,“十五”期间,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夯实了基础。
“十一五”时期,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深化阶段。2006年8月,山西召开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6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和经验,部署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提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薄弱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推进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ª。重点任务是明确“三个战略取向”、 着力抓好“三个发展重点”、 着力强化“三根软肋”、努力实现“三个跨越”。
2006年10月山西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山西经济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总体战略部署,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为战略重点,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中共山西省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了《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决议》,提出了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奋斗目标。“新基地”是指要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2010年7月,山西省委在对全省重大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做出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会议确定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⁷。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以后,山西省确定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举措是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转型综改阶段(2010—2016年)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自2005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举措。为了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境,山西在产业结构优化、新型替代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包括煤炭行业整合、循环经济试点、可持续发展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等,这些前期工作为国家在山西进行资源型经济改革转型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山西进行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山西在资源型经济转型方面的实践和探索。2009年下半年开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问题开展了实地调研,向中央提出了“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和相关方案。2010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成为全国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首次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设立的综改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综改区获批以来,山西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转型任务,制定出台了近3年的实施方案,部署了50项重大改革、100项重大事项、100项重大项目、10个重大课题的“5111”重点任务,逐年分解了年度 “1235”、“3675”和“2285”《行动计划》,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大批转型标杆项目启动建设,一系列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与国家有关部委、大型央企、科研院校等的合作会商机制逐步建立,建立起以股权为纽带的产权一体式煤电联营体制和以长协为纽带的契约式煤电联营体制、煤层气审批制度改革、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审批、用地管理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这一时期山西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可操作性的经验做法。
(五)新时代转型攻坚阶段(2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为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山西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就是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9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贯穿了以改革促转型的鲜明导向,并明确提出山西要“建成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确立了山西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示范意义。
2018年1月山西省召开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充分肯定山西要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围绕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集中发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山西推向前进,到2022年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山西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好先行先试这个法宝,突出基础性改革、创新驱动、金融助推、区域协调,着力弥补部分改革滞后、创新活力不足、市场主体不强、地区差距较大等短板,推动转型发展不断达到新水平。
探索: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走过汗泪交织的艰辛,走过喜忧同在的阵痛,四十年的风云激荡,四十年的不懈探索,山西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诠释着勇往直前、只争朝夕的拼搏与奋进。当前,山西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重要阶段,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山西转型发展的强大武器,坚定不移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全力以赴加快山西转型发展步伐。
(一)转型发展的核心:产业转型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在产业转型,难点也在产业转型。山西产业转型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多元化、高级化以及产业组织形式的合理化。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山西省一方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聚集等促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再者要深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传统煤炭产业升级改造,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关注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科技创新城为依托,在煤基产业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围绕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大产业的延伸,依托丰富的煤炭与其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打通产业上下游环节,促进上下游良性互动。二是通过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加大煤炭产业与旅游产业、金融产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三是积极发展新兴替代产业,摆脱资源依赖,重塑产业结构,再造新优势,建立全新的产业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把重点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以及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市场改革上。通过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优化配置,深层次破解要素过度向煤炭产业集中的问题,通过创新制度供给,结构调整,引导要素供给,提高区域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山西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之路。
(二)转型发展的基础: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面对巨大而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山西必须制定新的资源利用战略。一是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将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计入资源开发成本。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二是建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的预防性机制,加强资源部门开采前的生态环境评估和技术论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励开采者更多地采取防范性措施,实现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开采。三是创新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监督与治理机构加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治理与监督。四是开展用能权交易,督促用能单位节约能源,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总量,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碳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达到全社会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三)转型发展的关键:企业改革
(四)转型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
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创新内生化路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着力增加创新的供给。在研发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将煤炭资源收益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用于科技创新投入的供给,以此激励企业、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提升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进而改善山西的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是要着力通过产业转型增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提升非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完善制度、政策体系,提高制度实施效率。同时,积极引导、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创新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科技创新中建立全省科技项目统一运作平台。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创新、创业,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推动山西企业的创新发展。
转型发展要放眼外部,积极主动纳入现有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之中,依托相对比较优势,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环节错位发展。一是园区化承接产业转移。以大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展各类循环经济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服务业园区。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构建产业聚集平台,引导同类企业及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太原、长治两大高新科技开发区、潞宝生态工业园、兆丰铝材工业园等一批涵盖煤炭深加工、高新科技的转型产业园区,大力支持转产园区和重大转型项目,使产业园区成为产业转移的基地,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二是积极加强区域间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以及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以产业合作为突破口,与周边省份加强煤炭、装备制造业、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探索跨省域发展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各省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¹:韩芸,女,1980年11月出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产业经济。
²:“一增”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三优”指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
³:《山西改革开放38年光辉历程》,《太原日报》,2016-07-25。
⁴:八大战略工程,即特色农业工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城镇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⁵:六大支撑体系,即人才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权多元化支撑体系、对外开放支撑体系、社会保障支撑体系、软环境支撑体系。
ª:《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山西日报》,2006-08-29。
⁷ :袁纯清 :《在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前进》,2010(12)。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