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雁 情 长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遥想古代,异地的人为解相思之苦借鱼雁传书;后来,有了驿站、有了信使传递;再后来有了邮局、电话局、电报局……但这小小的一滴水却折射出社会变迁的七彩斑斓。
在我记忆的深处,小时的通讯是这样的: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人,不像现在全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低头一族。人们的通讯方式基本上是靠邮局寄信、发电报和两条腿。那是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人情味也很浓,人们很热情也很单纯,谁家要是有什么大事、喜事,都会挨家挨户的跑着去通知;如果是在外地就会写信或者发电报。收到一封书信,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一种迫不及待打开阅读的兴奋,一点也不亚于现代女性网购的急迫。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大家才会去发电报,发电报一般也就是“惜墨如金”的几个字,且要排着长长的队等候编发,确实不方便哪!
那时,住在我家隔壁的邻居,老家是晋城的,他爸爸年轻时候由于家乡闹饥荒逃到我们这里安家生活,他爷爷还有伯伯留在老家。有一年,他爷爷在晋城老家去世,他伯伯就给他家发电报,由于电报上边写的是他爸爸的乳名,而周围的邻居只知道他爸爸的大名,即使邮局在家的对面,电报依然放了整整半个月才找到他的主人;晋城当地有个风俗,去世的人可以放七天。即使这样,他们一家人也错过了他爷爷的葬礼,这成为他们一生的遗憾。
80年代的时候,电话像燕子一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可由于一台家用电话初装费用太高了,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仍算是奢侈品。当时,我们社区街道里有一个公用的电话亭,还有一个老伯伯专门负责接听电话,如果有人打过电话找人,那个老伯伯就在下边大喊“某某某,你电话,有人找”,当时的感觉,一个街道俨然是一大家庭。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联系别人,大家都去公用电话亭,公用电话亭还有一本通讯录,上边记录着安装电话的单位及家户,好像是按照区域罗列的,可以方便地找到要拨打的电话。那个电话不是摁键式的,它是一个转盘式电话,如果你要拨一个号码,至少需要转7次,每转完一个数字都要回到原位,然后才能拨下一个数字,拨号码的时间有可能比说话的时间还要长,也没有来电显示。后来才慢慢出现了摁键式的电话,道路上无人电话亭也多了起来,就用IC卡插或者直接投硬币。到现在也能想起当年排队打电话的青葱岁月。电话是那个物质匮乏时代精神情感交流的代表,那时打电话的情景也成为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记忆。
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只有激情和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工具。前段时间网络上有句流行语是“不能输在设备上”。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移动通讯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手机。它的样子厚而笨重,只有打电话的功能,打电话的质量也不好,常常要边“移动着”边喊着说话,即使拔出那长长的电线接受信号,也得找个信号好的地方。电池也非常不耐用,充电好长时间,只能最多说半小时,和现在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可谓差之千里。但在那个时代,“大哥大”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谁要是能有个“大哥大”在那喊“喂喂喂”,周围的人别提有多羡慕了。现在,砖头式的“大哥大”已定格在历史的某一瞬间,但是,此刻我们应该感谢“大哥大”手机的创始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正是因为这些移动通讯的引领者,我们才在有生之年很方便地使用上不断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但是我们要铭记历史、心怀感恩。
进入21世纪后,黑白屏数字手机出现了,价格亲民,还小巧玲珑,名字也从“大哥大”变成了“小灵通”,可以走到哪打到哪,人们的沟通更加灵便而精致了。如今,手机逐渐智能化,发短信、听歌、浏览网页看新闻,从短信到QQ,从飞信到微信,到视频通话,智能手机不断升级换代,时时刻刻,可以让天涯变咫尺。视频通话实现了人类千年来的梦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打开视频,让远在千里的思念近在咫尺。而且,手机在手,拍照、导航、阅读、看电影、玩游戏、理财、购物、打车、就餐……原本是互联网的一些功能,也逐渐加载到小小的手机上。手机正在成为我们身边最无法离开的物品。
从固定到移动、从黑白到彩色、从功能到智能,不知不觉中,这小小的物件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记,也是改革的成果。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经历了40个年头,40年风雨兼程,40年时光流转,如今,中国复兴,蛟龙入海、天眼探穹、北斗导引......中国已是前沿方向的领跑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几代人创造几代人的芳华,是几个时代发展轨迹的印证。
“鸿雁向南飞,带上我的思念”。当耳畔回响起降央卓玛、呼斯楞、云飞等不同版本的《鸿雁》,那北雁南飞的雁阵雁鸣萦绕心间久久不能褪去!随着移动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断演进,传情的鸿雁意笃情长而载体却日新月异;但无论怎样,这滴水将永远折射出社会、时代变迁的七色之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