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中央新闻>详细内容

辜胜阻在滇调研提出六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发布时间:2019-06-20 21:33:09 浏览次数: 【字体:

614日至16日,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率队就会中央年度重点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沿边开放开发”赴云南调研。调研组在德宏州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德宏州政府、云南省政府分别召开座谈会。云南省政协主席李江、副省长陈舜参加了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李正阳全程陪同调研。

云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万户752.8万人,分布在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1335个乡镇12680个村(社区)。其中,迪庆州、怒江州7个县(市)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17万人,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昭通市、曲靖市北部地区、红河州南部山区、普洱市边境一线、文山州石漠化地区贫困程度较深。截至2018年,全省累计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0%5068个贫困村出列、占贫困村总数的60%4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贫困县总数的54.5%,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3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

在云南省德宏州调研期间,辜胜阻一行实地走访了芒市轩岗乡红色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考察了该村以产业带动脱贫的蔬菜种植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深入德宏州边境村寨姐相乡银井村,走访了中国第一边防小学银井小学以及银井涉外矛盾联合调处中心;实地考察了瑞丽市弄岛农畜产品加工园、银翔摩托产业园、芒令国际陆港新城、畹町经济开发区等。

 

德宏属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州共有4个贫困县、186个贫困村、3921615052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2018年,全州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3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实现净脱贫3449413543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05%下降到1.65%。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辜胜阻时刻与当地干部、一线工人、在校学生、脱贫农户亲切交谈,详细询问边民实际生活情况,深入了解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又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分别听取云南省政府、德宏州政府以及相关市、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介绍,与相关部门同志就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及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情况等议题进行互动交流。

辜胜阻在座谈时指出,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典型的山区、民族、边疆省份,脱贫任务重,情况复杂,德宏州尤为典型。这次调研工作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先进入基层实地调研,再与政府部门进行座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几天的调研,调研组亲眼看到了脱贫攻坚战以来沿边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亲耳听闻了贫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亲身感受了各地扶贫干部的倾心付出,深受触动,很受教育。同时,调研中也发现,贫困地区由于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落后,因病、因灾、因残等致贫返贫问题仍然很突出,面临着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双重压力。

 

辜胜阻指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要继续推进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同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

一是政府政策推动要与市场要素驱动相结合,实现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产业“双轮驱动”,逐步推进政府和市场的动能转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关系对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长效脱贫非常关键。当前为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调动了大量资源和力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确保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全部实现脱贫。未来巩固脱贫成果,保障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需要逐步推进“政府主导”向更多靠“发挥市场作用”培育产业的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扶贫资源配置时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在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培育经济效益好、解决就业多的支柱产业,带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德宏州政府大力推动扶贫产业选择与规划,重点突出“一县一业”,同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等市场力量的主体作用,打造蔗糖、烟草、蚕桑、茶叶、咖啡、坚果、肉牛、粮食、果蔬、中药材等10个重点产业,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与地域资源优势相匹配,实现了发挥政府职能与尊重市场规律相结合,脱贫致富前景可期。同时,贫困地区“摘帽”后,一些政策还不能马上退出,要根据脱贫实际情况,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但要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让市场培育接地气的产业。目前云南专项扶贫资金达100多亿元,整合涉农惠农资金300多亿元,对口扶贫资金50多亿元。2020年后,这些政策性扶持要继续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要与人力资本开发相结合,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扶贫方式,是巩固脱贫成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本开发是根本性、可持续脱贫的必由之路。强化“产”“人”之间的联结,加快构建“以产扶人,以人助产”的扶贫生态。要通过扶贫企业、合作社等产业平台,构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贫困地区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引导有发展潜力、发展特色产业成效突出的贫困户实现自主式脱贫。“治贫先治愚、扶业先扶人”,要把产业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通过完善产业扶贫环节,创新农业等产业技术技能培训、脱贫政策的宣传方式,在向贫困人口传授产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向贫困人口讲解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贫困群众甩掉“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持续稳定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联结关系,让贫困户真正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德宏州积极探索“产业+新主体+新平台+贫困户”等帮扶新模式,带动了一大批自身创业能力不足、致富愿望不强的贫苦户脱贫致富,效果良好。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特别是沿边地区更要通过城镇化稳边富民,不仅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创造好的就业机会。易地扶贫搬迁能够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问题的关键举措。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区搬迁群众脱贫的安置方式,引导具有一定劳动技能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众向城镇地区、工业园区搬迁。加快建设安全适用的搬迁住房,落实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保障饮水、电力、网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把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由“农村复制农村”逐渐转向“城镇集中安置”,方便搬迁农户人员就近就业务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要因户因人施策,为搬迁群众创造灵活多样、脱贫效果显著的就业机会,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沿边口岸地区的城镇化是富民强边、富民安边的有力保障。云南省固边守边责任十分重大,亟需大力推动沿边口岸地区城镇化,加强口岸城镇建设,在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一批抵边村镇,引导支持边民贴边生产和抵边居住。大力发展沿边口岸经济带,引导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向沿边口岸城镇的工业企业、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沿边口岸城镇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推动边境贸易升级发展,引导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变穿岸而过为落地加工生产,做大做强沿边口岸城镇产业基础,实现“贴边兴业,以业聚人”。

 

四是巩固脱贫成果要与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紧密结合,防止因病返贫,提高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受制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卫生防疫水平不高,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医疗人才短缺,以及现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对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有限,当前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较高。据调研了解,德宏州4722户未脱贫建档立卡户中,因病致贫788户,占16.67%2018375人返贫,返贫率0.28%,其中因病返贫占60%以上。要巩固脱贫扶贫成果,防止大面积返贫,需要推进贫困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传染病、慢性病、地区性疾病的防控。加强优秀医疗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政策,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探索根据实际医疗扶贫情况,适当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的特殊病种类型以及医保药品目录,适当调整大病保险起付线以及报销比例,尽可能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要扎实推进教育扶贫攻坚各项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建立长效化脱贫机制。职业教育与劳动者技术技能提升、就业紧密相连,是最有效的教育扶贫方式,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劳动技能水平,增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辐射效应,帮助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保障义务教育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条件。推进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边境地区、民族聚居区等普通话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抓好课堂普通话教育教学。强化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兜底保障,尤其是加快沿边地区的国门小学等边境学校建设,完善跨境中小学生管理制度、强化回流边民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保障,保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持续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推进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给予贫困学生更多升学机会。推进教育扶贫东西协作,通过“大手牵小手”,用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西部人力资本开发。

 

五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硬环境”的建设要与乡风文明、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软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联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当前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要着力在改善提升软硬环境两方面出实招、见实效,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交通、物流、信息等方面投入,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立足于地区特色,构建内引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目前德宏州境内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推进,全州已有1条输油气管道、1条通讯光缆、9条输电线路、12条公路、28个渡口、64条通道与缅甸联通。另一方面要着力增强乡村振兴的“软环境”,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与服务有保障的乡村风貌吸引人、留住人,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弘扬乡村公序良俗,革除农村生活陋习,强化群众自治、自管、自律。着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大对贫困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自觉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保护好农村的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

六是沿边地区脱贫攻坚要与开放发展相结合,把扶贫工作建立在经济发展坚实基础上。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云南是我国的沿边省份,其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占我国陆上边境线总量的五分之一,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要实现彻底脱贫,应充分利用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大中华经济圈和肩挑太平洋、印度洋“两洋”的区位优势,将脱贫攻坚与开放发展相结合。要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实现开发与开放并重。加强边境口岸建设,提高跨境物流和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辐射点,打造开放型经济合作平台,探索试行境外毗邻地区吸引投资政策,引导边境线两侧贫困地区开展次区域经贸合作,推动形成沿边开放产业带。鼓励边民开展互市贸易,带动周围地区产业发展,实现兴边富民。位于德宏州内的瑞丽-缅甸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大力推进了中缅跨境产能合作,打造集国际经贸、保税仓储、加工贸易、跨境金融、国际物流为一体的合作平台。要从国家大局出发,立足于服务“一带一路”的定位,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油气管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边境跨境旅游项目,盘活沿边贫困地区和临近国家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培育“丝绸之路”品牌文化旅游项目,带领周边国家共同脱贫致富。

 

德宏州州长卫岗、州委副书记胡小成、州政协主席黄丽云等参加在德宏州的调研和座谈。民建中央调研部副巡视员王暖参加调研。

在云南期间,辜胜阻还就组织建设工作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听取了省级、市级、基层组织和监督委所做的简短汇报,并与参会同志就会员发展、组织生活、制度建设、机关建设、会内监督等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辜胜阻希望云南民建各级组织带领广大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加强思想引领,不断巩固多党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一把手的培养选拔使用;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把工作做实,提高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强调服务意识,协助解决会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会的凝聚力;健全完善会内监督制度建设,重点在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上做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五种能力。

民建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平,民建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马夏林,民建云南省委巡视员、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宏,民建昆明市委主委高中建,民建云南省委直属南城基层委员会主委刘云参加座谈。

 

责任编辑:范可新

民建中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