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学习教育>详细内容

刘海洲:爱国、爱民主、爱教育,做真人,说真话,办真事——电视剧《黄炎培》观后感

来源:民建阳泉市委 发布时间:2010-06-18 16:07:39 浏览次数: 【字体:

    二十五集电视剧《黄炎培》在央视八套播出后,反响热烈,观后感触良多。该剧生动再现了黄炎培这位出生在一百卅多年前,活跃于上世纪上半页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著名爱国者、教育家和民主人士的光辉形象。从统一战线这一中国历史独有的侧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爱国者,尤其是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资本家在救国之路的艰辛探索中逐步觉醒,最终自觉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民族解放事业的光辉历程,再现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创伟业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情节跌宕,感人至深。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只有深入了解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才能理解炎培先生的苦心与卓绝,也才能体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八个字的深刻涵义。让我们当代的民建会员能够更直观的认识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黄炎培不平凡的一生,让我们对其历史贡献和精神风范有更深刻的领会和感悟。全剧充分展现了黄炎培不凡的人格魅力,概括起来就是——用真心、动真情、说真话、讲真理、办真事、做真人!作为民建的一员,我倍感亲切,深受教育。


    正如民建中央陈昌智主席在纪念黄炎培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黄炎培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黄炎培都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


    黄炎培不愧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大半生从事职业教育。早在一九一三年就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传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他不仅是职业教育理论家,更是改革家、实践家。二十五岁就在家乡创办了川沙小学堂,开教育改革之先河,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创办和主持著名的浦东中学,参与创办东吴大学(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工程学院(今河海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一九一七年五月六日,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办学的过程中,黄炎培历尽艰辛,屡受封建保守势力、反动恶势力的威胁迫害。他坚韧不屈,屡屡化险为夷,中华职教社也在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黄炎培办教育不为名、不为利,两次坚辞不就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黄炎培躬于办学实际,长于教育实践,桃李满天下,培养大批栋梁之才。张闻天、徐特立、华罗庚、王淦昌、范文澜、罗尔纲、卢作孚、潘序伦、谢晋、傅其芳、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一大批政、商、文、史、科、艺界的精英都曾是他的门生。甚至连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都称黄为“我的老师”,毛泽东则称其为“我的老师的老师”。黄炎培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对于九十年后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


    黄炎培不愧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誓死不当亡国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一年春,黄炎培受国民政府委派到日本考察,见闻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备战,回国后及时报告政府早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通讯宣传爱国主义。在中华职校,黄炎培发表铿锵有力的爱国讲演,“知救国、知救民才是有志气的青年,能救国、能救民才是有本领的青年,你们可以成不了大学问家,但一定要成为坚定的爱国者”!“一•二八”事变后,黄炎培组织成立以上海工商界为主体的上海市民地方协会,支援淞沪抗战,亲往前线送物资和食物,中华职教社和中华职业学校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中。“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进攻中国,黄炎培组织各界民众,募集救济物资支援前线,亲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上海沦陷后,黄炎培指示在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敌伪政权不让升国旗就坚持精神升旗。


    黄炎培不愧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更是杰出的民主斗士,他坚持真理,追求民主,不畏强权。当爱国七君子遭国民政府逮捕时,黄炎培理直气壮地质问蒋介石:“如果爱国有罪,自己愿意与‘七君子’同罪”。当“皖南事变”发生后,黄炎培对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同胞相残深感痛心,决心团结各党派的力量,反对国民党顽固派,为实现民主而努力。一九四一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黄炎培担任第一任中央主席。作为宪政实施协进会的召集人,黄炎培积极参与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呼吁政府实现民主。当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表达国统区文教、工商界人士要求民主的呼声。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黄炎培把一篇题为《胜利了痛定思痛》的文章同时交给毛泽东和蒋介石,呼吁双方要体谅百姓,不要“同室操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重庆成立,黄炎培担任第一任主任委员。当一九四六年重庆较场口血案发生后,黄炎培代表民建和其他民主人士通电全国,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为。当南京下关惨案发生后,黄炎培赶到南京慰问请愿代表,并向国民政府参政会提出强烈抗议。当全面内战爆发后,黄炎培坚决抵制伪国民大会,表示从未见过历史上有践踏法律,毁弃道德之手段而达于成功的。当民盟、民建被列为非法团体,自己被列入暗杀黑名单第一名时,黄炎培大义凛然,无所畏惧,领导民建和全国人民联合起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当次子黄竞武为阻挠反动派偷运黄金到台湾,为策反国民党军队起义,为保护地下党同志,不幸被国民党逮捕,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守口如瓶,惨遭活埋,壮烈牺牲后,黄炎培经历老年丧子的沉重打击,毅然决然挺过来。


    黄炎培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黄炎培领导的民建迅速响应,立即召开常务监、理事会,明确支持共产党的主张,决议赞成中共的“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五一口号”,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揭开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一九四九年,黄炎培在地下党的护送下逃离上海,取道香港,辗转到北京。六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九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十月十九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黄炎培同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最为世人津津乐道。一九四五年七月,黄炎培参访延安,亲身感受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对话。68岁的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53岁的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六十五年前的这段历史对话,至今仍不时被人提及,用于警醒盛世中的今人与后人们!


    黄炎培曾代表民建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座大厦已题名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座大厦有五个大门,每个门上两个大字,让我读起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五门愿景”是黄炎培的毕生理想、终生追求。在当代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十三亿人民决不动摇的共同意志,是中华民族不容侵犯的最高利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是杰出的教育家,对于子女的教育同样是成功的。长子黄方刚是哈佛大学博士、哲学家;次子黄竞武是哈佛大学硕士、革命烈士;三子黄万里是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水利工程学家;四子黄大能是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幼子黄方毅是杜克大学硕士、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黄炎培的子女在学有所成之后,无一例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发挥专长报效国家。黄炎培赠给儿子的人生座右铭是: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其实,这也正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通过电视剧《黄炎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爱国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看到的是一位民主斗士不惧强权,不畏牺牲,追求国家民主富强的坚定信念;看到的是一位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情;看到的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创伟业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征程。前辈的精神风范不断激励和鞭策着当代民建人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不懈努力!

民建阳泉市委